洪涝过后水稻注意三防内容摘要:

1、 月中下旬到 7 月中下旬,南方地区常遭暴雨袭击,局部地区易出现洪涝灾害。 如出现洪涝灾害,除开展常规补救措施外,还要注意防细菌性病害流行和迁飞性害虫大暴发。 防细菌性褐条病流行。 随着洪水泛滥,病菌得以扩散,并通过雨水和洪水期间稻株造成的伤口进行传播和侵染。 受淹稻株抗性下降,更有利于病害流行。 洪涝过后到病害流行有一个过程,因此,对洪涝区域内的中稻、一季晚稻要勤检查,不可麻痹大意。 2003 年 6 月中旬新邵县酿溪兔子坪等村连降暴雨,暴雨过后,该村迟熟中稻出现了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病丘块,一些迟熟中稻心叶变黄卷曲,出现了“枯心苗”,有些农户把其当作钻心虫来防治,结果无济于事。 与钻心虫不同的是,细菌性褐条 2、病危害造成的枯心苗,无虫孔、无虫粪,也找不到虫子,基部枯黄腐烂,有恶臭味。 整个植株受累,生长缓慢,发病重者全株死亡,这是分蘖期受害常表现的症状;秧苗期发病常表现为叶片基部或叶鞘上产生水渍状绿条斑,后变成浅黄色,并沿叶脉上下延伸,最后逐渐变成深褐色长条斑;抽穗期发病,剑叶及其下的 12 片叶和叶鞘出现褐条或心腐,病株较健株早抽穗 35 天,并明显高于健株,穗颈上为褐色条斑,严重时穗颈上下成段变褐,形成枯穗和小枝梗部分或全部变褐、弯曲,变成畸形穗,不实,有时出现半包穗或死胎现象。 所有病株在湿度大时可产生黄白色菌脓,病重时田间有腥臭味。 防治细菌性褐条病,要在排水露田的基础上,选用 20%叶青双600 3、800 倍液或 5%菌毒清 300400 倍液喷施,每 57 天 1 次,连续 23 次。 防暴雨后细菌性条斑病流行。 暴雨常伴随着大风造成稻株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高温促进病斑扩展,而高湿有利于病菌的传播。 发病时,在叶片的叶脉间产生黄褐色条斑,可长达 1 厘米以上,对光呈半透明状,病斑上有许多蜡黄色菌脓。 防治此病要防串灌,发病时用 20%的叶青双 600800 倍液和 5%菌毒清 300400 倍液交替用药,一般用药 2 次,隔 57 天 1 次,兼治白枯病。 防迁飞性害虫突增。 第三代和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幼虫(常常世代重叠)为害孕穗期到抽穗期的中稻;第三代褐飞虱(稻飞虱的主要类型)为害 8 月份的水稻。 这两种迁飞性害虫除来自本地虫源外,还有伴风雨、特别是随大雨期间倒槽气流由北降落到南方的虫源。 因此暴雨期间常出现这些迁飞性害虫突增现象。 大雨后要密切注意调查。 当分蘖期卷叶率达 7%9%、孕穗期卷叶率 5%7%时用 5%锐劲特 600800 倍液喷雾防治;当稻飞虱若虫达到每百蔸 10001500 只时用 10%蚜虱净(一遍净、大功臣、吡虫啉、康福多)25003000 倍液防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