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综合练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内容摘要:

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手:用手 C.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 (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0.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 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四、问答题 1.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 成语:① ② 文意理解: (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 2)、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启示。 (答出两点即可) ( 3)、 本文是写给马生 的赠序,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 4)读完全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我的概括: 8. 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我的感受: 9.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任意写出一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我的积累: ②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 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的观念: 10. 本文作者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而最终却能学有所成。 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特点。 (用原文词句回答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1 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1作者 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 他是如何解决的 ? 1你提炼了文中的重要信息吗。 请概括。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 ) 1你得到学习的秘诀了吗。 请传授。 (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 1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宋濂一样勤奋、刻苦的可谓不胜枚举。 如战国时期苏秦、晋时孙敬的“ 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克制自己的困乏,孙康、车胤的“ 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1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一、 ①得到 ②等 ③稍微 ④在腰间挂着 ⑤更加仰慕 ⑥热水 ⑦ 放松; ⑧填塞,充满; ⑨ 询问; ⑩ 终于; ⑾ 通‚披‛,穿; ⑿ 腰佩 ⒀ 计算 ⒁ 计策(办法、方法) ⒂ 商议(商量) ⒃ 却(可是,但是) ⒄ 才 ⒅ 跑 二、( 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 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 ( 2). 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 3) 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 4) 我却穿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之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上的享受比不上他人。 ( 5)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 ( 6) 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7) 抄完,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8) 前辈德高望重, (向 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 9)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 三、 B A 3. B (叩:请教) A C B( 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分别译为‚向‛、‚在‛; C 项分别译为‚因‛、‚用来‛; D 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C C 9. D 10. C 11. C 12. B 因为 (A 中‚于 ‛分别是‚向‛和‚在‛之意: C 中‚其‛分别是‚他‛和‚难道‛之意; D 中‚之‛分别是‚的‛和用来表示宾 语前置。 ) 1 C 1 B 15. C 1 D(借。 A 它,指书 /的; B 他,指‚乡之先达‛/他们,指‚同舍生‛; C 日子,天数 /每天。 ) 17. B 18. A (走:跑 ) 1 B( B 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分别译为‚向‛、‚在‛; C 项分别译为‚来‛、‚因为‛; D 项分别译为‚如(表比较)‛、‚你‛) 20. B 四、 1.记叙、描写 、议 论 2.从如下三个方面: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4.从如下三个方面: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5.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 1) ① 刻苦学习 ② 博览群书 ③ 虚心求教 (2) 参考示例: ① 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② 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③学习要敢于发问 ④ 学习要有主动性 ⑤ 学习要勤奋刻苦 ⑥ 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 3)、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 4)、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坚守信用 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围绕逆境成才、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 确的苦乐观等来回答即可。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②可从两方面作答: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师生之间应该是亲密去间的朋友,应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利的。 嗜学 慕圣贤之道 中有足乐 勤且艰 1通过对比,①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②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1答案要点:①尊师、应该谦虚 ②尊师方式应改, 提倡平等交流。 1( 1)‚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 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 ( 2)‚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 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2 分,矛盾 1 分,解决办法 1 分。 答出其中一组矛盾和解决办法即可。 用自己的话来答,意思对也可) 1得书、从师、求学 1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1 悬梁刺股(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映雪 1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1作者从读书中得到 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 1)得书之难( 2)求师之诚( 3)求学之苦 五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hu225。 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qu225。 n)石底以出,为坻( ch237。 )为屿( yǔ),为嵁( kān)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cēn)差 (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 yǐ)然不动,俶( ch249。 )尔远逝,往来翕( xī)忽。 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 (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li225。 o)无人,凄神寒骨,悄( qiǎo)怆( chu224。 ng)幽邃( su236。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 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 l236。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习题检测: 一、 解释下列词语 ①从小丘 西 行 ②鱼 可 百许头 ③ 以 其境过清 ④ 斗 折 蛇 行 ⑤ 悄怆 幽邃 ⑥ 伐 . 竹取道 ⑦ 佁 . 然不动 ⑧ 其岸势犬牙 差互. . ⑨ 以 . 其境过 清 . 二、 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凄清寒骨,悄怆幽邃。 ③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⑥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⑦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三、选择题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 A、 从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 流漂荡 B、 闻 水声 闻 寡人之耳者 C、 水尤 清 洌 以其境过 清 D、不可久 居 面山而 居 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而描写水清。 C.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 D.选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透露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伐 竹 . 取道 非丝非 竹 . B. 如鸣珮 环 . 环 . 滁皆山也 C. 皆若 空 . 游无所依 长烟一 空 . D. 乃记之而 去 . 停数日,辞 去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之 . (指代篁竹) 其 . 源(指代小溪) . 其境过清(因为) . 记之而去(于是,就)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记 乃记之而 去岳阳楼记 B. 见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 以其境过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四、问答题 文意理解: ( 1)、文中写小石潭的顺序是:由“ 发现小石潭”写到“ ”再写到“ ”再写到“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 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心境。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