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3内容摘要:

)阅读《小石潭记》( 15 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本文选自《 _________》,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 _________。 ( 2 分)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 2 分) ( 1) 篁 . 竹( ) ( 2)往来 翕 . 忽( ) ( 3)寂 寥 . ( ) ( 4) 差 . 互( )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 2 分) ( 1) 伐 . 竹取道( ) ( 2)百 许 . 头( ) ( 3)斗折 蛇 . 行( ) ( 4)其境过 清. ( )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突出了潭水清的特点。 ( 3 分)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话是什么。 ( 3 分) 1作者因“其境过清”而离 开,生活中你是否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 3 分) (三)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回答问题。 ( 15 分)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醉翁亭记》选自 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是宋代文学家。 ( 2 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2 分) ( 1)醉翁之 意 . ( ) ( 2) 得 . ( )之心而 寓 . 之于酒也( ) (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