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控制下针(AnM)栽培法内容摘要:

1、培法 控制下针(培法是我国著名花生专家、莱阳农学院教授沈毓骏研究发明的一项花生栽培新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控制花生下胚轴的曝光时间和植株基部的大气湿度,促进内源激素乙烯的产生,从而控制下胚轴的伸长和果针的入土时间,减少过熟果和空秕果,达到果多果饱、优质高产之目的。 经在山东、河北、辽宁、四川等省大面积示范、推广,采用控制下针栽培法种植的花生,出苗齐,生长壮,第一对侧技发育快,下针集中,结果整齐,成熟一致,一般增产 20左右,高者可达 35以上,而且省工省力,适于机械化操作,是花生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其技术要点:环节主要是通过培土,引升子叶节,使其露出地面(或地膜),以便控制早期花下针。 采用露地 2、栽培的花生,播种后改扶平顶为尖形顶(其横断面很像一个大写字母);平地播种时,则在播种后将播行扶成尖形顶的粗垄。 垄顶距种子约为 8 厘米,在下胚轴长约 34 厘米时(一般在播后 10 天左右),撤去垄顶上的浮土,仅在子叶上面保留 1 厘米厚的薄土层。 撤土时可用铁筢子背或立着手掌进行,熟练后也可使用其它器具。 撤土的具体时间,最好在下午34 时,此时,由于芽苗在土内尚未曝光,下胚轴继续伸,一般到第二天清晨子叶节即可升出地面(出苗前的撤土实际取代了常规栽培中出苗后的清棵)。 平播的细沙地,在花生出苗顶土出现细小裂缝时,以锄推抹播行,弥合裂缝,防止芽苗过早曝光,也能起到引升子叶节位作用;个别已短时曝光的芽 3、苗,弥合裂缝后重又处于黑暗环境,下胚轴在一定范围内仍能恢得伸长,继续升高子叶节位。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花生,改常规栽培中的起垄筑畦覆膜为平地覆膜成畦,播种后在地膜表面的播种穴上,覆以 5 厘米高的锥形土堆,以延迟芽苗曝光时间,促使胚茎继续伸长,待子叶节自行升出膜面后,再把小土堆撤回畦沟内;若在子叶节升出膜面前遇雨而使土堆结块,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土堆上的裂缝,防止芽苗过早曝光。 花生出苗后,只要田间基本无草,表土也不板结,一般不进行中耕;需要中耕时,可采用退行深锄垄沟的办法,锄只前拉不推抹,更不能破垄,以利侧根深扎。 出苗不全的地块,可就近移苗补栽。 移栽时开深穴,并使移栽苗的子叶节高出地面,然后填细 4、土至下胚轴长度的一半,浇两遍水,水渗下后再填土封穴,一般经 5 天左右即可缓苗,比补种效果好。 n 环节主要是控制下针。 在花生初花期,通过中耕,将垄两侧的土锄向行间,使垄形成n状窄埂;即使行间的土高于垄行,也要使花生行变成窄埂状。 这样,有利于通风散湿,降低植株基部空间的大气湿度,同时加大果针与地表的距离,从而是减慢果针的伸长速度,达到控制早期花下针结实的目的。 n 环节形成的窄埂,一般高度为 5 厘米左右,顶宽约 67 厘米。 平作花生实施 n 环节时,可把株行锄成形使植株位于字形的中峰,行间变成高而窄的土垄。 覆膜栽培的花生,通过环节的引升作用,子叶节升出膜面后,在膜面温度高、风速较大、大气温度较低 5、的环境中,早期花针的下扎已经受到控制,故生产上一般不再实施 n 环节。 M 环节主要是通过扶垄,解除对下针的控制。 北方春花生一般在 6 月底或 7 日初(即收获前 80 天左右)实施环节。 实施方法是,用带草环的、锄板销小些的大锄,先打破表土板结层,然后在垄行中间深锄猛拉,带土扶垄,使花生行自然形成既胖且陡、顶宽不少于 20 厘米的凹()形垄;土壤肥力低的地块,扶垄前可先向 n 状窄埂的植株下面每亩撒施尿素 25 公斤,优质过磷酸钙 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 花生封垄时,再划锄垄沟,使垄体增高、加厚,以利抗旱排涝和促进荚果发育。 另据研究,花生果针入土后,结果层的土壤水分若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入土果针先端的子房则不能发育成荚果。 因此,生产上为创造一个好的墒情条件,常常适当推迟解除控制的时间。 山东省一般在 7 月 5 日前后,在降雨或灌溉后适时进行。 覆膜花生实施环节的方法是,于下针盛期(北方春花生大体在 7 月中旬),在植株基部,直径约为 20 厘米的膜面上,撒一层 1 厘米厚的细土,以助针入膜,增加结果数。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