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洞子滑坡重大地质灾害勘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为茶坪山脉,主要高峰有磨刀石梁子 (雁门乡 ),最高海拔 4300m,光光山 (雁门乡 ),最高海拔 4632m,尖尖山 (银杏乡 ),最高海拔 3488m,向东北紧靠着有龙门山余脉,最高峰三尖山 3922 和 4140m。 邛崃山系的支系,延伸县境西和西南部。 其中高峰有:雪隆包 5314m;小雪隆包 4947m;卡乓乓山 5666m;马刀子山 5456m(其东面有雪原冰川高原高达 5629m~ 5706m),四姑娘山 6250m,巴朗山有最高峰为 5040m,马鞍桥山 4062m 等高峰,终年积雪。 勘查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为中高山、河谷斜坡地貌。 斜坡总体坡向 250176。 ~340176。 ,为凸型坡,台阶状地形 , 斜坡坡 度在 6176。 ~ 55176。 ,其间多陡坎平台。 勘查区内最高高程位于滑坡后缘的通信基座处,高程约 1440m,最低高程在滑坡前缘的老都汶公路( G213 国道)处,高程在 1320m 左右(黄海高程系),勘查区相对高差 100~ 120m。 据现场调查,滑坡区及其附近分布出露地层主要有坡洪积层( Q4dl+ pl),冲洪积层( Q4al+pl),滑坡堆积积层( Q4del)及 泥盆系月里寨群 (S2mx)。 现由分述如下: ( 1) 第四系坡洪积层( Q4 dl+ pl) 含砾石、卵石、碎块石粉质粘土:灰褐色,可塑~硬塑,夹 10~ 30%的砂、变质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 可行性研究 报告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42 页 共 42 页 砂岩为主的碎块石及砾卵石,砾卵石粒径一般 2~ 200mm,碎块石粒径一般 20~600mm,该层广泛分布于滑坡调查区,据本次勘查厚度最厚在 3~ 18m 之间。 ( 2)第四系 冲 洪积层( Q4al+dl) 主要分布于滑坡前缘,为岷江左岸的一级阶地,为卵石土和漂石土互层结构,卵石颗粒主要为千枚岩、板岩及少量灰岩组成的砾卵石,粒径约 20mm~ 300mm;漂石颗粒主要为板岩及灰岩组成,粒径约 200mm~ 800mm。 ( 3)滑坡堆积层 (Q4del) 该层主要分布在滑坡前缘崩滑堆积体上,由灰黄色的粉质粘土及碎石组成 ,碎石含量 20%~ 30%。 ( 4) 泥盆系月里寨群 (D2yl) 该层主要由灰黄色、灰绿色的千枚岩、变质砂岩、板岩及少量灰岩组成,薄~中厚层状构造,该层出露于Ⅰ号滑坡前缘 左侧及Ⅱ号滑坡前缘左侧。 岩层反倾,产状 40~50176。 ∠ 45~ 65176。 勘查区所属的汶川县地处九顶山华夏系构造带,有三条主要大断裂 (青川 — 茂汶断裂带、北川 — 映秀断裂带、江油 — 灌县断裂带 ) 呈北东一南西方向。 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较为频繁,近年 5 月 12 日发生的大地震在该处产生的地震烈度达Ⅷ度。 根据最新修编的《中国地震动参 数区划图》规定,勘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地震特征周期。 勘查区所属的汶川县境沿三大断裂和褶皱带穿插断裂形成多个地震群,均在断裂南东方向,主要有:茂汶大断裂通过的龙溪乡久雾顶顶南东方向地震群;玉龙乡雪隆包南东方向地震群;耿达乡总棚子南东方向至卧龙地区地震群;沿映秀大断裂南东方向的漩口、水磨、白石、三江等地地震群。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滑坡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两种类型。 (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土层底部,主要接受大气降 水的补给,多沿坡体径流,排泄于坡脚处,最终汇入岷江。 滑坡体前缘坡脚有一个鱼塘,面积大约 4000m2,蓄水量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 可行性研究 报告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42 页 共 42 页 在 6000m3左右。 (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千枚岩构造裂隙、层面和的风化裂隙中。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区内山体基岩为反向坡,山体整体稳定性较好,未见有山体变形迹象,本次特大地震后,工作区所在区域发生了多处崩滑及溜滑现象。 区内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滑坡,除金洞子滑坡两个滑坡体是勘查区内最大的不良地质体外, Ⅰ 号滑坡体右侧有小型崩滑体,考虑其规模较小,危害较小, 因此 区内的不良地质现象 主要 为 是金洞子滑坡。 工作 区所在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坡脚公路边坡开挖、居民修建住房及耕种、堆放弃渣等活动对坡体形态进行改变,影响坡体的稳定性。 近期内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 可行性研究 报告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42 页 共 42 页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 灾害体分布特征 金洞子 滑坡位于 岷江左岸 的一级支沟 (七盘沟)沟口 的 左 侧, 由两个单体滑坡组成,各单体滑坡又由前部滑坡区(崩滑松散堆积体)和后部 变形区 (变形体)组成。 两单 体 滑坡平面形态整体上呈 “舌 状 ”。 滑坡地表形态较为 复杂 , 滑坡区坡面 起伏,前缘在本次 特大地震后发生崩滑,坡面较陡,坡度 35~ 60176。 ,中部及后部坡面相对平缓,且多级 平台 陡坎,坡度 15~ 46176。 该滑坡边界: Ⅰ号滑坡后缘以通讯基站下部平台裂缝位置为界,高程约 1430m,前缘位于公路内侧边坡底部,高程约 1320m,滑坡左侧以冲沟为界,冲沟切割深度较浅,沟内为冲洪积物,未见基岩出露。 Ⅰ号滑坡由前部的滑坡区和后部的 变形区 组成,前部滑坡区后缘以已崩滑区后缘边界延后约 5~ 10m,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底部为界;后部 变形区 后缘以通讯基站下部平台裂缝位置为界,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中部漂石土层上边缘为界。 Ⅱ号滑坡由前部的滑坡区和后部的 变形区 组成,前部滑坡区后缘以已崩滑区后缘边界延后约 5~ 10m,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底部为界;后部 变形区 后缘以Ⅰ号滑坡左侧边界高程约山脊裂缝位置为界,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中部漂石土层上边缘为界。 滑 坡规模 Ⅰ 号滑坡 纵向 长约 180m、 横向 宽约 175m,平面面积约 万 m2,平均厚度为 9m,总体积为 17 万 m3,为中型滑坡。 在 特大地震作用下,滑坡体前缘发生了崩滑,崩滑 松散堆积 体 纵 向 长约 70 米, 横向 宽约 140m,体积约 10 4m3。 Ⅱ 号滑坡 纵向 长约 110m、 横向 宽约 60m,平面面积约 万 m2,平均厚度为 ,总体积为 万 m3,为小型滑坡。 在 特大地震作用下,滑坡体前缘发生了崩滑,崩滑 松散堆积 体 纵向 长约 10 米, 横向 宽约 40m,体积约 10 4m3 ,残留在斜坡上的滑坡体 纵向 长约 30 米, 横向 宽约 60m,体积约 10 4m3。 灾害体 物质组成与结构 ① 滑体物质组成 及结构特征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 可行性研究 报告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42 页 共 42 页 Ⅰ号滑坡和Ⅱ号滑坡 前部崩滑区松散堆积体均为碎块石土 后部 变形区 变 形体滑体为 表层的坡洪积层, 其物质组成自上到下分别为: 为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厚 ~ , 褐黄至灰绿色,土石比为 3∶ 7~ 4∶ 6,碎块石岩性为泥盆系月里寨群 ,为灰褐色或灰色粉砂岩、板岩和灰绿色千枚岩等,碎石粒径一般为2~ 5cm,黄块石块径一般为 10~ 30cm,少量块径达 1m,块石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中~强风化,骨架结构充填粉质粘土,土干~稍湿~湿,可塑~硬塑。 土体结构表层较松散、下部稍密~中密。 ② 滑面(带)结构特征 滑坡区无明显滑带,可能存在的潜在滑动面为土岩界面和土体分层界面(坡洪积碎石土和 冲 洪积 碎块石土界面),因此,其潜在滑动面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与滑体土基本相同。 ③ 滑床物质组成 及结构特征 Ⅰ号滑坡和Ⅱ号滑坡潜在滑动面均为土岩接触面,滑床为 泥盆系月里寨群 中部灰绿色千枚岩,岩体较,抗风化能力较差,岩层为倾向北西的单斜岩层。 千枚岩为泥质粉砂岩,泥质、钙质胶结,千枚岩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裂隙较发育,岩石呈中 强风化。 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 1) 地表水 由于汶川县降雨量较少,降雨强度不大,气候较为干燥,勘查区基本无地表水。 降雨后地表水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源,无地表径流。 2) 地下 水 滑坡区地下水按赋存特征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风化网状裂隙水。 勘查区内的土层即滑体土主要为坡洪积 碎石 土 (Q4dl+pl) 和 冲 洪积碎块石土( Q4al+pl), 为含母岩碎屑的粉质粘土、碎石夹粉质粘土、卵石土等。 在碎石含量较多的滑体土中孔隙相对发育,雨季在局部地段可形成上层滞水,孔隙水的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 由于坡残积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夹碎石,透水性较好,其中所夹碎石分布不均,孔隙发育程度不一,含水亦不均匀,在雨季,滑体土中形成潜水,但不能形成均匀统一的潜水位。 基岩风化裂隙水水量也很小,仅见湿润状。 滑 坡体内无地下水位线,因此不需对地表地下水简分析与侵蚀性。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 可行性研究 报告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42 页 共 42 页 主要变形特征 据勘 查 资料 , 滑坡可见变 形破坏的痕迹,主要表现在地面拉裂、局部崩滑等现象。 该滑坡在 大地震作用和近期降雨作用下,目前变形特征较为明显。 Ⅰ号滑坡 和 Ⅱ号滑坡 变形迹象相似, 变形主要表现为前部滑坡区的崩滑、张拉裂缝发育和后部 变形区 的张拉裂缝发育。 特大地震引起了滑坡区前缘发生了大规模的崩滑,崩滑堆积体掩埋了滑坡前缘的公路( G213 线),为保证公路的运行,当地公路部门在勘查工作期间已对公路上的崩滑体进行了清除,但由于只是对 崩滑体进行局部措施,而未对整个崩滑体进行有效措施,勘查工作期间仍然不时有小型崩滑、落石掉块等现象发生。 已崩滑边界上部自发生前部发生崩滑后的牵引作用发育了大量张拉裂缝,在滑坡区后缘,拉裂缝明显 ,张开 宽度 10~ 25cm 不等 , 并有 上下错动, 但 延伸长度 不长 约 17m。 在 Ⅰ号滑坡 的 滑坡区左侧处出现羽翼状裂缝,裂缝张开宽度 7~ 38cm,间距约 1~。 滑坡区在余震和降雨作用下,变形仍在继续,且在勘查工作期间仍不时发生小型崩滑和裂缝不断增大的现象。 地震后,由于地震作用使得 后部 变形区 中后部出现大量张拉裂缝,在变形 区后缘处 ,拉裂缝明显,张开宽度 较大 ,上下错动 也较大 ,探槽工程追踪 最 深 为 , 但 延伸长度 不长,贯通性不好。 在 变形区中部台阶上出现多处张拉裂缝,裂缝走向大致与坡面方向垂直,张开宽度大小 10~ 35cm,局部 有上下错动,延伸长度不大且裂缝较为不贯通。 由于降雨及余震的作用,变形区裂缝在勘查工作期间仍在进一步发展发育。 整体上,滑体内发生的地面变形裂缝的走向以近似垂直坡面方向为主,但裂缝主要为地表不均匀变形在地震作用引起的变形裂缝。 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金洞子滑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 地貌、地层岩性、地震作用、水的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 1)地形地貌 金洞子滑坡地处中低山之间相夹持的河谷斜坡地带,为岷江左岸的一级阶地斜坡地带,地形总体东高西低,斜坡坡度较大,为滑坡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2)地层岩性 第四系覆盖层结构较松散,易渗水,其物质组成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