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内容摘要:

1、市花生叶斑病常年发生面积为 60 万亩,发病株率平均为 右,重发田病株高达 54%以上,该病由于去年在我市滑县、内黄县、林州市严重发生,田间菌源量大,加之近几年来我市秋季雨水偏多,致使花生叶斑病在我市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花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 因为此病发生较晚,有人误认为这是植株成熟时的一般象征,所以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叶斑病会使花生叶片布满斑痕,早期落叶,以致影响叶的光合能力,荚果不饱满,降低产量与品质,一般可减产 10%20%,严重时可达 40%以上。 一、发病症状花生叶斑病分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发病部位主要在叶部,严重时茎秆、叶柄和托叶也有发生。 花生褐斑病叶片受害时,病斑初生 2、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110片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褐色或淡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 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严重时,几个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仅剩顶部 35 个幼嫩叶片。 茎部和叶柄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隐。 黑斑病与褐斑病可同时混合发生,黑斑病病斑一般比褐斑病小,近圆形或圆形,直径约 15色较褐斑病深,呈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似,病斑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 病害晚期,叶背面病斑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并有一层灰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产生大量病斑,引起叶片干枯脱落,茎秆变黑枯死。 二、侵染循环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均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色孢科。 两种病的侵染 3、循环相似,都是以菌丝座或菌丝在土表植株残体或花生秧上越冬,次年在适宜条件下,菌丝直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在 22温度条件下,经24 小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从花生叶片表皮或气孔侵入,在 2530和较高湿度条件下,1015 天产生病斑。 病斑首先出现在靠近土表的老叶上,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病害再侵染源。 三、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 1037,最适温度为 2530,病害流行要求相对湿度在 80%以上。 因此,秋季多雨气候潮湿病害重,干旱少雨病害轻。 常生长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幼嫩叶片发病轻,老叶发病重。 我市花生在收获前 1 个月,即 7 月中下旬至 8 月中下旬发病最重。 内花生品种 4、目前还没有高抗或免疫类型,但花生不同品种的感病程序有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直立型品种比蔓生型、半蔓生型品种抗病,叶形小而深绿的品种较叶形大而浅绿的品种抗病。 害发生与花生连作和花生长势明显有关。 连作地菌源量大病害重,连作年限越长病害越重;通常土质好、肥力高、长势强的地块病害轻,而坡地,沙性强、肥力低、长势弱的地块病害重。 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叶斑病的重要途径。 据我们田间观察、试验和参考相关文献,9611 黑花生、中华 9 号、东)、开农 31、豫花 6 号、豫花 15 号、豫花 11 号表现为抗叶斑病,开农 49、鲁花 11 号、濮168、豫花 9331、郑 85127、豫花 14 号表现为中抗叶斑病。 生收获后,要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进行耕翻,将病残体翻入土中,可减少初侵染源。 重病地块应实行与禾本科、薯类作物轮作,可减少田间菌源。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花生健壮生长,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用杀菌剂是防治叶斑病的重要措施。 在花生始花期(7 月上旬)开始调查,当病叶率达 10%15%时开始施药,每隔 15 天施药 1 次,连续防治23 次。 可喷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也可用抗生素农抗 120 加无毒高脂膜各 150g 或中生菌素300面喷施,喷药液量为 75100。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