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防治小麦赤霉病内容摘要:

1、中旬,安徽小麦正值扬花初期,由于连阴雨增多,致使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病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发生、发展与菌源量以及温度、湿度、雨日、日照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尤其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将非常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发展。 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 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 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 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穗腐: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 2、穗,小穗枯黄。 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 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 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 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 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 春季气温 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 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 12形成子囊孢子。 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 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 专家提醒,赤霉病防治要适期:小麦扬花株率达 10%左右时喷药预防;施药后,若遇 3 天以上连阴雨,需再补治一次。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可有效减轻发生程度。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