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棉花的落蕾落铃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生产中经常出现大量蕾铃脱落现象,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棉农收益。 由于造成蕾铃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对症施治”才可以有效减少落蕾落铃,提高产量和效益。 一、品种因素。 盲椿象、棉铃虫喜欢在多茸毛的棉花品种上产卵,且多茸毛品种使卵的附着力增加,不容易被风吹落和雨水冲掉,所以受害严重,造成大量蕾铃脱落。 光滑叶品种比多茸毛品种的蕾铃受害数可少 二、栽培因素。 当前,棉花生产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密度过大,易引起蕾铃大量脱落。 同时,密度过大也常常引起病虫害加重、后期早衰严重等连锁反应。 三、肥料因素。 主要是因为施肥不当、缺钾、缺硼、缺钼等因素引起。 四、虫害因素。 除了棉铃虫造成的落蕾落铃之外, 2、另有棉椿象、棉小象鼻虫可以直接危害造成蕾铃脱落。 棉蚜、红蜘蛛、烟粉虱等间接危害也可因植株营养不良而造成蕾铃脱落。 五、病害因素。 枯、黄萎病和红叶茎枯病等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在高湿的条件下),往往导致蕾铃大量脱落。 六、化控因素。 很多棉农都是等到棉花旺长了才化控,导致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果节拉长,株形不理想,蕾铃脱落严重,且诱发早衰(注:一些棉农采用了市场上号称“八不管”之类的产品,由于缩节安成分偏低,达不到化控效果,造成植株旺长)。 七、气候因素。 干旱、高湿、高温、光照不足都会导致蕾铃脱落。 八、生理因素。 花时,遇到降雨、高温、高湿、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会破坏花粉和受粉、受精过程,使子房不能受精 3、而脱落。 铃内含有脱落酸、乙烯等内源激素,脱落酸在开花后 3 天的含量大增,到开花后 10 天达高峰,所以这个时候落铃最多,此后则显著减少;乙烯在开花当天及吐絮前 12 天为高峰期,前期往往引起幼铃脱落,后期则促进棉铃成熟。 根据以上原因,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一、应选用现蕾多、结铃性强的光滑叶品种,尽量不种植多茸毛品种。 二、盲目地靠加大密度拿产量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根据地力水平和所种品种的特点,做到合理稀植。 三、底肥要根据棉花的需肥特点进行配方施肥。 底肥以磷酸二铵配钾肥为好,有条件的尽量多用有机肥。 四、追肥要以氮肥为主,要“蕾期轻,铃期重”(钾肥不足的在蕾期补施,磷肥不足的要在花铃期补施)。 注意, 4、追施氮肥要根据天气预报而避开降雨和远离棉株根部,并做到追肥后及时浇水。 五、采用缩节安(助壮素)进行化控,做到“少量多次、轻控勤调”。 六、对病虫害要勤查细查,在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 同时注意,喷药要选择下午 5 时后进行,防止在上午受粉成铃高峰期因遇药水,造成花粉粒破裂败育而影响正常受粉。 七、遇高温、干旱要及时浇水。 八、在遇到阴雨寡照或高温干旱等不良气候条件时,结合治虫或防病,喷施浓度为 克/千克的芸薹素内酯(或 赤霉素)硼肥业技术全集之植,5%络合态高锌600 倍的 40%螯合态高钾(或用高质量的 磷酸二氢钾),可明显减少蕾铃脱落,显著提高产量。 九、在盛花期和花铃期,用 20%宝赢(苯肽胺酸)300400 倍液各喷施 1 次,可起到良好的保蕾保铃的作用。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