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的墙式立体高效栽培内容摘要:

1、式立体栽培金针菇,不但能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占地面积,而且易补偿后期营养液,简化管理,能提高金针菇的产量与品质。 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棉籽壳 克、麸皮 10 千克、麦草 5 千克(切成 23 厘米长)、过磷酸钙 克、糖 克、石膏粉 克、另加硫酸镁 克;棉籽壳 20 千克、木屑 15 千克、麸皮 克、菜籽饼 5 千克、糖 克、过磷酸钙 克、石膏粉 克、另加硫酸镁 克;棉籽壳 克、甘蔗渣 克、麸皮 克、糖 克、石膏粉 磷酸钙 克,另加硫酸镁 克。 菌、接种。 装料前均匀拌料,料含水量以手紧握指缝中有水珠为宜。 拌料后盖膜、堆闷 12 小时即装袋,可选用 17 厘米50 厘米聚乙烯套筒袋,装料 25 厘米 2、左右,两端袋口留 1213 厘米,压平料面,收拢袋口弯折,用塑料绳扎紧留活结,装料必须上下粗细松紧一致。 装好料及时灭菌,避免久置发酵产酸。 常压下灭菌宜 10 小时,当温度自然冷却到 30以下时即可取袋接种。 接种量不宜过大,一般以 3%5%为宜,操作要求娴熟、迅速,严防杂菌侵染。 菌。 接种完毕,栽培袋转移到干净、干燥、通风、遮光的室内培养。 气温在 20左右时,菌袋排放 1 层;气温在 18以下时,菌袋可叠放 45 层。 培养期间注意经常翻袋、查袋、通风。 当菌丝吃料 5 厘米时,菌丝代谢活动增强,需氧量增加,可将袋口绳解开,以增大透气,但切勿将袋口打开,防止受杂菌污染。 袋内料面雪白同时有大量琥珀色液滴 3、,这是出菇的前兆,应解开袋口,用消毒的接种锄进行搔菌,刺激现菌,即可进行立体墙式栽培。 脱袋:将发好菌的菌袋,分别在离两端料面 56 厘米处用利刀各环切一周,然后将中间一段简袋划开取掉,露出 15 厘米的菌棒。 调泥:取地表层 10 厘米以下净土,捣细,然后加入 2%3%的草木灰、素、霉灵,用水调成稠泥备用。 砌泥墙:砌墙前在墙的位置上用砖或潮土做一宽 2425 厘米,高1012 厘米的墙壁脚。 同时在墙脚两侧离墙脚 810 厘米处各挖一条 10 厘米10 厘米的长形灌水沟。 将菌棒横放在墙脚上,每排 2 袋之间留 2 厘米空隙,用泥填充。 砌好 1 层后,其上用 1 厘米厚泥抹平,按同样方法砌墙 56 4、层,最上层砌毕,用泥做成 1 个凹形水槽,每隔 25 厘米左右,用 10 号钢筋垂直向下打孔,孔的深度为墙高的 2/3。 砌完墙壁后用薄膜盖住出菇墙壁面,膜的一端压在水槽上,另一端盖住灌水沟压在地上,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刺激现蕾。 现蕾后每天揭膜通风 1 次,避免菇蕾缺氧,菌盖不分化,形成针尖菇。 出菇期间,温度控制在 20以下,以 814最佳。 同时每天向水沟中灌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一般要求在 90%95%。 子实体菌盖直径 厘米,菌柄长 1520 厘米就应采收。 采完第一潮菇后,揭开地膜,清理菇料面,停水 23 天,增大通风,降低湿度,有利于转潮和菌丝的恢复。 同时,菌墙顶层凹槽中交替使用营养液,营养液有:三十烷醇加 10 毫克/升赤霉素、蔗糖水,以补偿后期菌棒水分和养分,提高产量。 养菌 23 天后,转入正常管理,一般采收 34 潮菇。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