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墙式立体高效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但能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占地面积,而且易补偿后期营养液,简化管理,能提高金针菇的产量与品质。 一、栽培常用的配方:棉籽壳 克,麸皮 10 千克,麦草 5 千克(切成2米长),过磷酸钙 克,糖 克,石膏粉 克,克;棉籽壳 20 千克,木屑 15 千克,麸皮 克,菜籽饼 5 千克,糖 克,过磷酸钙 克,石膏粉 克,另加硫酸镁 克;棉籽壳 克,甘蔗渣 克,麸皮 克,糖 克,石膏粉 磷酸钙 克,另加硫酸镁 克。 二、装料、灭菌、接种:装料前均匀拌料,料含水量以手紧握指缝中有水珠为宜。 盖膜,堆闷 1时即装袋,可选用 17 厘米 米聚乙烯套筒袋,装料 25厘米左右,两端袋口留 12 厘米,压平料面,收拢袋口弯折 2、,用塑料绳扎紧留活结,装料必须上下粗细松紧一致。 装好料及时灭菌,避免久置发酵产酸。 常压下灭菌宜 10 小时,当温度自然冷却到 30以下时即可取袋接种。 接种量不宜过大,一般以 5%为宜,操作要求娴熟,迅速,严防杂菌侵染。 三、培养、发菌:接种完毕,栽培袋转移到干净、干燥、通风、遮光的室内培养。 气温在 20左右时,菌袋排放 1 层;气温在 18以下,菌袋可叠放 4。 培养期间注意经常翻袋、查袋、通风。 当菌丝吃料 5 厘米时,菌丝代谢活动增强,需氧量增加,可将袋口绳解开,以增大透气,但切勿将袋口打开。 防止受杂菌污染。 四、栽培:当袋内料面雪白同时有大量琥珀色液滴,这是出菇的前兆,应解开袋口,用消毒的接种锄 3、进行搔菌,刺激现菌,即可进行立体墙式栽部。 脱袋:将发好菌的菌袋,分别在离两端料面 6 厘米处用利刀各环切一周,然后将中间一段简袋划开取掉,露出 15 厘米的菌棒。 调泥:取地表层 10 厘米以下净土,捣细,然后加入 2%草木灰,素,霉灵,用水调成稠泥备用。 砌泥墙,砌墙前在墙的位置上用砖或潮土做一宽 24米,高10米的墙壁脚。 同时在墙脚两侧离墙脚 8米处各挖一条 10 厘米 菌棒横放在墙脚上,每排 2 袋之间留 2 厘米空隙,用泥填充。 砌好 1 层后,其上用 1 厘米厚泥抹平,按同样方法砌墙 5,最上层砌毕,用泥做成 1 个凹形水槽,每隔 25 厘米左右,用 10 号钢筋垂直向下打孔,孔的深度为墙 4、高的 2/3。 砌完墙壁后用薄膜盖住出菇墙壁面,膜的一端压在水槽上,另一端盖住灌水沟压在地上,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刺激现蕾。 现蕾后每天揭膜通风 1 次,避免菇蕾缺氧,菌盖不分化,形成针尖菇。 出菇期间,温度控制在 20以下,以 8佳。 同时每天向水沟中灌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一般要求在 90%五、采收:当子实体菌盖直径 1 厘米,菌柄长 15米就应采收。 采完第一潮菇后,揭开地膜,清理菇料面,停水 2、3 天,利于转潮和菌丝的恢复。 同时,菌墙顶层凹槽中交替使用营养液,营养液有:克/升三十烷醇加 10 毫克/升赤霉素,蔗糖水,以补偿后期菌棒水分和养分,提高产量。 养菌 2后,转入正常管理,一般采收 3菇。 专利查询。金针菇墙式立体高效栽培技术
相关推荐
形 ,它一定由 3个正方形拼成的。 ( ) ,面积一定相等。 ( )。 ( )。 ( ) a ( ) ,另一个因数也有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 )。 ( ) ,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 ,如果被除数小于除数,商小于 1。 ( ) 三、用竖计算。 = 247。 = = 247。 = = 247。 = 247。 = = 247。 =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
( ) ( 3)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 ) ( 4)三角形的面 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三、选择 (4分,每小题 1分 ) 201= (200+1)= 200+ ( )。 ( )。 A. a+a 和 2a B. a 2 和 a2 C. a+a 和 a2 ( )是方程。 +X =0 5 ,分别是梅花 5,红桃 7和黑桃 2,从三张中任意抽出 2张,它们的差是
1、】病原菌黑头病又叫细菌性褐斑病,是一种假单孢杆菌,属于裂殖菌门、裂殖菌纲。 病菌呈杆状,形成白色菌落,革兰染色呈阴性反应。 【2】病害症状细菌性褐斑病是引起金针菇褐腐的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很大。 病菌一般只侵染子实体的表面组织,不深入菌肉。 子实体被侵染初期,菌盖表面出现小的黄色或苍褐色变色区,以后变成暗褐色的凹陷病斑,菌盖上的病斑成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加深并毗连成不规则的大型斑块
1、)常见的几种杂菌病害 文氏杆菌属,杆状,周生鞭毛。 侵染初期,在培养基表面,菇丛中浸出白色混浊的液滴。 使菇柄很快腐烂,褐变成麦芽糖色,最后呈黑褐色,发黏变臭。 产生根腐病的根本原因是把带菌的水直接喷到菇体上,由于菇丛很密,表面面积很大,呼吸作用很强,水分不能及时散失,就产生热量,病原菌便在适温条件下大量繁殖生长,产生根腐病。 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禁止将水喷到菇体上。 一旦发病,要立即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