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黑头病的防治方法内容摘要:
1、】病原菌黑头病又叫细菌性褐斑病,是一种假单孢杆菌,属于裂殖菌门、裂殖菌纲。 病菌呈杆状,形成白色菌落,革兰染色呈阴性反应。 【2】病害症状细菌性褐斑病是引起金针菇褐腐的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很大。 病菌一般只侵染子实体的表面组织,不深入菌肉。 子实体被侵染初期,菌盖表面出现小的黄色或苍褐色变色区,以后变成暗褐色的凹陷病斑,菌盖上的病斑成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加深并毗连成不规则的大型斑块,致使浅色菇变为黄色,深色菇转为酱色。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菌脓,发出臭味,当斑点干燥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 病菇形态变化不大,也不会引起腐烂。 金针菇菌盖病斑外围色较深,呈深褐色,潮湿时中央灰白色 2、,气候干燥时中央部分凹陷,菌柄上的病斑菱形,褐色,有轮纹,外面一圈色较深。 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病斑连成一片,包括整个菌柄,使菌柄全部变成褐色,不能直立,有黏液,最后整朵菇变为黑褐色甚至腐烂。 该病菌主要危害金针菇、平菇、蘑菇。 【3】发生条件该病害发病的内因是品种的不抗病性,外因是高温、高湿或喷洒不干净的水把细菌带到子实体上,如菌盖表面长时间有水滴或湿度过大极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通风不畅能加剧病害的发展,中温条件适合发病。 【4】防治措施 1:保持菇场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病菇和废料;菇房、床架、用具等用前要用 1:50 倍的金星消毒液或 2%的漂白粉等彻底消毒,尤其是原发病害较重的菇棚。 2:拌料时应将 3、疣霉净按 1:1000 倍比例兑水拌料,不可用高毒、高残留的防污剂之类,以确保生产效果;3:金针菇栽培时培养料应彻底灭菌,蘑菇和平菇栽培时培养料应充分发酵,腐熟均匀,覆土材料用甲醛熏蒸消毒即可。 4:金针菇出菇期控制出菇室温度在 15以下,避开高温、高湿季节出菇,高温时加强通风散热,平菇出菇期温度不要超过 18,如果气温突然升高,要采取降温措施,如开窗、揭膜、遮阴等,但要注意菇房内温度波动不能过大,防止水汽凝结,产生水膜。 5:发现病菇要及时择除,并立即加大通风量,暂停或减少喷水,迅速降低温度,并用药控制病害程度,如可向料面喷洒 5%的石灰水清液,也可喷洒每毫升 100位的链霉素液或 300 单位的土霉素,或500的漂白粉液,每 2 天 1 次,施药前后菇床停水 1 天,间隔 3再次用药,连续用 3 次以上,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发病严重时,应先清除病菇,清理料面或覆土后再按上述方法喷药。 专利查询。金针菇黑头病的防治方法
相关推荐
( ) ( 3)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 ) ( 4)三角形的面 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三、选择 (4分,每小题 1分 ) 201= (200+1)= 200+ ( )。 ( )。 A. a+a 和 2a B. a 2 和 a2 C. a+a 和 a2 ( )是方程。 +X =0 5 ,分别是梅花 5,红桃 7和黑桃 2,从三张中任意抽出 2张,它们的差是
1、但能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占地面积,而且易补偿后期营养液,简化管理,能提高金针菇的产量与品质。 一、栽培常用的配方:棉籽壳 克,麸皮 10 千克,麦草 5 千克(切成2米长),过磷酸钙 克,糖 克,石膏粉 克,克;棉籽壳 20 千克,木屑 15 千克,麸皮 克,菜籽饼 5 千克,糖 克,过磷酸钙 克,石膏粉 克,另加硫酸镁 克;棉籽壳 克,甘蔗渣 克,麸皮 克,糖 克,石膏粉 磷酸钙 克
1、)常见的几种杂菌病害 文氏杆菌属,杆状,周生鞭毛。 侵染初期,在培养基表面,菇丛中浸出白色混浊的液滴。 使菇柄很快腐烂,褐变成麦芽糖色,最后呈黑褐色,发黏变臭。 产生根腐病的根本原因是把带菌的水直接喷到菇体上,由于菇丛很密,表面面积很大,呼吸作用很强,水分不能及时散失,就产生热量,病原菌便在适温条件下大量繁殖生长,产生根腐病。 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禁止将水喷到菇体上。 一旦发病,要立即采收
( )。 四、用竖式计算 = 102= 247。 = 247。 26= 五、 解方程 : 6x+ 3= 9 x+ 8 - 15=34 2(x+ 5)= x - = 16 六、 简便方法计算: 87 4 + + + 七、 脱式计算 : (455- 4) 247
78 28 50 36 25 15 25 35 16 36 17 27 37 =( ) ,看看字母各代表什么数。 a、 1 13 ( ) 1 b、 2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