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冬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麦是晋中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期以来,水地小麦占据了主导地位,水地麦播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 70左右,而产量占到小麦总产量的 95。 水地小麦的好坏决定着晋中小麦的命运,而麦田用水是小麦管理中一项重要措施,晋中传统的麦田浇水习惯是每年浇 5水,年用水量每亩达 300 多立方米,每亩水费高达 150 多元,既耗费较高的费用,又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直接影响了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 一、晋中小麦生产状况与水的关系。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影响晋中小麦发展的“瓶颈”是麦田用水问题,自 2000 年以来,我市小麦生产连续下降,2003 年至 2005 亩,平均总产量仅 公斤,平均亩产 250 公斤,同历史最高年份19 2、97 年相比,分别减少 53、56和 7。 从旱地麦同水地麦的单产水平看,在正常年份,旱地麦平均亩产在 90 公斤左右,而水地麦平均亩产能保持在 350公斤左右。 水地麦浇水费用虽然每亩比旱地麦高达 125 元,但其经济效益仍比旱地小麦高 ,可见,水是小麦生产的命脉。 小麦要获得高产高效,与浇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整体情况分析,导致小麦下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而麦田浇水难,水费居高不下又是其中之最。 2003 年以来,在晋中平川小麦主产区平均每亩浇水费用达 125 元(5 水25 元)左右,占到总生产成本的 35左右。 并且,在小麦生长需水季节,经常出现停电或水源不足等浇水难问题。 目前,水 3、资源在晋中市日趋贫乏,汾河、潇河灌区常年缺水,可灌溉井水位越来越深,从过去的几十米延深至几百米,且水量有限。 着眼将来,节约用水,科学灌溉已成为晋中市小麦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仅仅靠解决水利设施条件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充分运用科学栽培节水技术,科学用水,最高限度提高用水效率,实现节水、高效的目的。 二、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1、推广小麦垄作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山东省农科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同研究成功的新型小麦种植模式,该技术 2003 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被列为农业部重点推广项目,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与传统平作相比节约灌溉水 30提高水分利用率 20;节肥 10增产 102 4、004年引进晋中,进行试验示范,通过试验,在大旱之年,小麦亩产达 300 公斤的较高水平,而且套种玉米、大豆均获丰收。 全生育期仅浇三水,比传统小麦少浇水二水,每亩节水约 100 立方米,我市小麦 70是水浇地小麦,该技术有大面积推广的价值和前景。 、推广地膜覆盖节水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在北方地区推广已有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地膜覆盖与节水效果密切相关。 覆盖小麦虽然用水量相对减少,但对小麦的产量构成无负作用,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小麦各生育期覆盖田土壤含水量比不覆盖田高。 而且每亩覆盖麦田浇水量比对照田少 60方米。 但每亩产量比对照田增产 15左右。 一般年份每亩能减少浇水费用 60。 目前地膜覆盖仍然是农业 5、及小麦生产有效的节水措施。 3、节水保健栽培技术措施。 在正常无特殊干旱年份,推广节水保健栽培技术,从种到收只浇三水,每亩可降低成本 40,每亩可节水 100方米。 具体措施如下:)选择适宜品种,要选择较耐旱和耐寒品种。 另外,还要保证品种遇干旱年份籽粒千粒重下降幅度较小。 晋中目前较为适宜的品种有京冬 8 号、晋麦18、晋麦 170 和晋农 207。 ()精耕细作,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小麦可以利用土壤深层水分,在高肥条件下冬小麦根深可达到 2,可吸收 1深层土壤储水。 因此,土壤要实行深耕,一般在 25 厘米左右。 深耕可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能力,也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 ()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达到 6、以肥调水的目的。 第一,有机肥本身有高吸水特征,能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从而提高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第二,氮、磷、钾、锌肥配合施用,以肥调水。 一般可亩施磷酸二铵 20 公斤、尿素 20 公斤或碳酸氢铵 50 公斤,硫酸钾 15斤,硫酸锌 斤。 第三,采取一炮轰的办法,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一次底肥,能提高土壤调水能力,而且增产效果较好。 4、足墒适时播种,培育冬前壮苗。 培养以主茎成穗为主,分孽成穗为辅的节水小麦群体,一般以基本苗 20 万左右,冬前总茎数每亩 80株为佳。 5、加强田间管理,冬前要防止群体过大,及时控制水分过多消耗,促壮控旺;春季只浇一次拔节水,不浇返青水;后期喷洒 磷酸二氢钾,防止干热风危害,促进穗大、粒大、粒饱。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