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高产栽培种植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态 多年生草本,株高 30米,全株光滑无毛,根肥大肉质,外皮黄褐色或灰褐色,茎直立,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 27 端渐尖,边缘具锐锯齿,基部楔形。 花期 79 月,果期 810 月。 二、生长环境 桔梗喜凉爽湿润,喜光,耐寒。 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20,最适温度为 20,能忍受零下 20低温。 在土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或含砂质壤土中植株生长良好。 怕积水,土壤积水易引起根部腐烂。 三、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桔梗为深根性植物,应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或沙质土壤为好。 选好地后,每亩施堆肥 2500公斤,加过磷酸钙 20 公斤,撒入地内,深翻 30 厘米 2、以上,整平耙细。 2、适时播种 桔梗主要用种子繁殖,春播、秋播或冬播均可,亩用种 2 公斤。 也可育苗移栽,因直播产量高于移栽,且根直分叉少,便于刮皮加工,质量好,生产上多用。 注意用种子繁殖须用当年新产种子,新籽发芽快,发芽率高,长出的苗均匀,健壮,利于管理,隔年的陈种子发芽率低甚至不能发芽。 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可先对种子进行处理,播前用温水浸种 12 小时,用适量湿沙拌匀,堆放几天后再种可明显提高发芽率。 采用条播法,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 18 2 厘米左右,播后盖土 1 厘米。 或采用比较先进的宽幅条播法,即开沟的宽度为 10 厘米,行距不改变,播后盖土,宽幅条播法有很多好处,如管理简单、成品 3、质量好等。 温度适宜,15 天左右即可出苗。 四、田间管理1、合理密植 行距 17米,株距 3米。 过密,植株生长细弱,易遭病虫危害。 过稀,产量低。 采用宽幅条播法的适当间苗,苗不拥挤即可,不必过多的去苗。 适当密植是增产的关键。 2、中耕出草 桔梗前期生长缓慢,易滋生杂草,应及时拔除,以防蔓延造成草荒。 定植地先浇透水,待干湿适宜时立即浅松土一次,以免地面干裂透风,造成死苗。 中耕宜在土壤干湿度适中时进行。 植株长大封垄后即可不用再进行中耕除草。 3、追肥 苗期需追施稀薄人粪尿1,促使幼苗生长。 6 月底增施花期肥,以磷钾肥为主,防止因开花结果消耗过多的养分而影响生长。 入冬后要重施越冬肥,结合施肥进行培土。 4、翌年春株高 1 米左右时,适当控制氮肥用量,配合追施磷钾肥,使茎杆生长粗壮,可防止或减轻倒伏。 4、疏花疏果 桔梗花期较长,要消耗大量养分,影响根部生长。 除留种田外,疏花疏果可提高根的产量和质量,生产上可人工摘除花蕾,如用镰刀削去花蕾。 或用多效挫,在盛花期喷施用,可阻止开花。 5、排水 桔梗种植密度高,在夏季高温多湿时,应及时作好疏沟排水,防止积水烂根,造成减产。 五、主要病虫害 1、根腐病 (1)、症状 是由真菌中半知菌类镰刀菌引起的一种根部病害。 发病期 68 月,初期根局部呈黄褐色而腐烂,以后逐渐扩大,发病严重时,地上部分枯萎而死亡。 (2)、防治方法 A,注意轮作,及时排除积水。 在低洼地 5、或多雨地区种植,应作高畦。 B,整地时多施基肥,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抗病力, 每亩施石灰粉 50100减轻危害,或每亩用5菌灵进行土壤消毒,发病时可用 50%托布津 1000 倍液浇注防治。 C,及时拔除病株。 2、紫纹羽病 (1)、症状 是由真菌中的一种担子菌引起的病害。 危害根部,先由须根开始发病,再延至主根;病部初呈黄白色,可看到白色菌索,后变为紫褐色,病根由外向内腐烂,外表菌索交织成菌丝膜,破裂时流出糜渣。 地上病株自下而上逐渐发黄枯萎,最后死亡。 (2)、防治方法 方法同根腐病。 六、收获加工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收 种植桔梗因地区和播种期不同,收获年限也不同,一般当年采收,或第二年采收,东北可略早,采收期可在秋季 9 月底到 10 月中旬或次年春桔梗萌芽前进行。 以秋季采者体重质实,质量较好。 一般在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过早采挖根部尚未充实,折干率低,影响产量;收获过迟不易剥皮。 起挖时,防止挖断主根。 2、加工 鲜根挖出后,去净泥土、芦头,用竹刀、木棱、瓷片等刮去栓皮,洗净,晒干或烘干。 皮要趁鲜刮净,时间长了,根皮就难刮了。 刮皮后应及时晒干。 桔梗收回太多加工不完,可用沙埋起来,防止外皮干燥收缩,这样可容易去皮。 折干率为 30%。 桔梗质量以根条肥大、色白或略带微黄、体实、具菊花纹者为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