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某中心医院扩建检验中心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X 中 心医院) 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由 XX 中心医院、回龙坝镇卫生院 、凤凰镇卫生院组建而成,拥有病床 100 多张。 重庆市沙坪坝区 XX 中心医院扩建检验中心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医院创建于 1956 年,办院历史悠久。 分别于 20xx 年、 20xx 年合并回龙坝镇卫生院、凤凰镇卫生院,组建了 XX 医院集团。 XX 中心 医院开设急诊内科、普通内科、儿科、心脑血管病专科、急诊外科、创伤科、妇产科、中医科、理疗科、皮肤性病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门诊观察室、医技科、社区卫生服务科等 20 多个科室。 常年聘请重医附二院儿科、肝病科、内科、外科主任医师长期坐诊,聘请急救中心妇 产科、骨科专家每周日坐诊,开展讲课、手术、查房和技术指导。 并与多家市级医院建立了合作指导关系。 XX 中心医院 拥有进口 CT 机、腹腔镜、 彩超、 B 超机、经颅多普勒仪、脑电地形图仪、电子胃镜、 500mA X 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多功能监护仪、多功能麻醉机等 100 余台精良的设备及抢救设施。 XX 中心医院 获得 了 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无烟单位,通过重庆市档案管理二级认证,重庆市首家规范化乡镇卫生院,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 ISO9001: 20xx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标准 报告编制的依据 ( 1)项目业主提供的有关 重庆市沙坪坝区 XX中心 医院检验中心扩建及引进贝克曼库尔特 CX5 PR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项目的分析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 2)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xx~ 2020)》 ; ( 3)《 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 ( 4)国家发改委批准出版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 5)业主提供的区域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土地、自然条件重庆市沙坪坝区 XX 中心医院扩建检验中心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 等基础性资料; ( 6)项目设备清单; ( 7)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 ( 8)业主提供的其 他相关资料。 报告编制范围 ( 1)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 2)产品市场前景 分析。 ( 3) 项目设计方案和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组织机构和组织协调、项目进度计划、项目环境保护、消防、安全保卫等。 ( 4)项目实施规划,估算项目投资,落实资金筹措方案。 ( 5)测算项目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 ( 6)研究结论与建议。 表 11 达产年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项 目 单 位 数 据 备 注 1 年销售收入 万元 45 2 年净利润 万元 3 项目增加职工人数 人 3 其中:生产人员 人 技术人员 人 3 4 项目增加厂房 不需要新增加 其中:生产建筑面积 平方米 5 项目增加总资产 万元 6 负债 万元 该仪器目前在全球范围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基本无技术风险;目前随着人民币的走强 的趋势 ,汇率变动风险也基本不用考虑;利重庆市沙坪坝区 XX 中心医院扩建检验中心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 用 重庆市沙坪坝区 XX 中心 医院 现有的市场资源,稳步推进新项目,市场风险将会减少,根据目前的谨慎估计 年就能收回投资;该项目依据国家 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xx 年本)》中第一类鼓励类第 二十五类“其他服务业”第 13 条“基本医疗、计划生育、预防保健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定,该项目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要求。 因此,我们认为该项目具备可行性。 项目总投资 ,投入生产后当年实现净利润 万元。 项目各项经济指标可行,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项目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项目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重庆市沙坪坝区 XX 中心医院扩建检验中心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我国医疗 行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自 20xx 年的“非典”疫情过后,中共中央带领全党认真总结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把加强公共卫生体制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医疗服务体制建设,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放在了首位,使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一、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 岁,目前提高到 岁 (美国、 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 7 6 49岁 );婴儿死亡率,建国初为 200‰ ,目前下降到 ‰ (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 7‰ 、 30‰ 、 112‰ );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为 1500/10万,目前下降到 (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 8/10万、 410/10万、 700/10万 ) 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二 、 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全国现有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 30万个。 20xx年,各类医疗机 构床位数达到 327万张,平均每千人 张 (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每千人 , , ),卫生人员总数 525 万人,平均每千人有执业医生 (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 人, , 人 )。 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88万重庆市沙坪坝区 XX 中心医院扩建检验中心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6 人。 一个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起来,药品的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民众的医疗卫生需要。 三、 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经过 10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 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有 亿人,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约有 5000 万人。 从 20xx 年开始,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县,开展了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愿参加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20xx 年参加试点的农民人数达 亿人。 四 、 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 在我国历史上,传染病曾经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 上世纪 50 年代,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人数居于全国人口死因中的第一位。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 下降到第 9 位,并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 我国虽然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但多年来成功地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20xx 年我们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近两年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 我们正在认真落实各项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严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五 、 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妇女儿童是一个国家卫生保健的重点,其健康水平代表着人口的总体健康状况。 我国历来重视和关心妇女儿童健康问题,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 率的传统生育模式已经改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目前,全国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到 90%,住院分娩率 (包括在乡镇卫生院分娩 )达到 83%。 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 200‰ 下降到 20xx 年 的 ‰。 重庆市沙坪坝区 XX 中心医院扩建检验中心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7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建国初的 250300‰ 下降到 20xx 年的 ‰。 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医疗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我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 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进行认真反思就 会发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还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 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 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是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在中央、省、市、县四级都设立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约 20 万。 但不少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设备不齐全,缺乏必要的检测检验设施;乡村两级缺乏稳定 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约有一半的经费靠机构自己创收。 这种状况难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传染病患病人数仍居高位,结核病、肝炎等传统型传染病仍在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 在不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又加重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 与此同时,由于居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病 种,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国出现了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严重疾病同时并存的多重疾病负担的状况。 重庆市沙坪坝区 XX 中心医院扩建检验中心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8 第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除了重大传染病传播蔓延以外,还有突发自然灾害、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如火灾、车祸、矿难以及重大刑事案件、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带来的人员伤害。 生物武器、有毒化学武器以及恐怖活动等也存在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 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损失。 20xx 年非典疫情的蔓延,就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重大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卫生部门敏感性不强,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 非典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制订了应急预案,在应对机制、人员队伍、技术力量、物质准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有效应对局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能否有效应对更大范围的突发事件 ,还需要不断完善。 第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0xx 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 %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应住院而不住院,充分说明了群众看病难的基本状况。 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 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 (二) 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 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 重庆市沙坪坝区 XX 中心医院扩建检验中心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9 (四)公立医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