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稻区双季晚稻田间管理技术内容摘要:

2、,双季晚稻的抛秧和免耕抛秧面积扩大,但存在着较严重的技术不配套问题,突出表现为晚稻育秧技术不过关,没有按技术要求培育标准旱育壮苗,苗大苗高秧龄长,影响抛栽立苗;除草免耕技术不过关,部分地方除草剂类型和方法选择应用不当,灭茬除草效果差,本田再生苗和草荒较为严重;抛秧质量不高,群体密度偏小,并存在直接用水育秧进行抛栽情况,秧苗素质差、立苗难。 三是栽后管水不科学,惜水深灌现象突出,不利于抛秧田的立苗和移栽田的分蘖发蔸。 四是病虫害基数高,来势猛,潜伏危险甚大。 今年的气候条件较有利于多种病害的发生。 三化螟的基数较高,世代重叠对准确预报和防治极为不利;迁飞性飞虱也存在偏重发生趋势;特别是七月中下旬的大暴雨 3、,串灌漫灌问题突出,有可能导致晚稻白叶枯病传播、蔓延,造成大暴发、大流行。 二、田间管理意见针对当前双季晚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各地应加强分类指导,采取相应对策,切实加强田间管理。 (一)早促早管,争早蘖、早够苗。 一是早施分蘖肥,争取“一轰而起”。 晚稻生育期间温度高,幼穗分化发生时间较早,大田有效分蘖时间较短,生育期长的杂交品种“立秋”前后就相继进入幼穗分化阶段,常规晚粳稻 8月中旬也开始幼穗分化。 因而,移栽后应早追分蘖肥,促进低位蘖早生早发,以形成能成穗的有效大蘖壮蘖。 晚稻的分蘖肥在插(抛后)5 天左右施用,争取栽后 15天左右发足苗,一般每亩施用尿素 10公斤,氯化钾 5公斤。 免耕抛秧田要注意分 4、次施用,避免流失。 二是科学管水。 移栽晚稻秧苗植伤影响根系活力,加上高温叶面蒸腾量大,应在浅水插秧基础上,适当灌深水促返青活蔸,返青后浅水层促分蘖。 抛秧和免耕抛秧田要采取花花水促立苗,切忌灌深水造成漂秧影响立苗;立苗后实行湿润管理,间隙露田,促进分蘖和根系发育,提高抛栽稻的抗倒能力。 (二)适时晒田控苗,防止群体过大。 晚稻有效分蘖期短,无效分蘖过多不仅不能增加有效穗,反而会恶化群体,引发病害,必须按“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原则注意适时晒田控苗。 移栽田块晒田程度要因土质、肥力、苗势而定,肥力低、苗势弱的实行轻晒适露;肥力高、苗势旺的采取适当重晒。 翻耕抛秧田块发苗来势快,应适当早晒、重晒;免耕秧田块 6、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同时实行湿润管理,防止断水过早。 (四)防好病虫害。 晚稻病虫害除抓好栽培管理和频振式灯诱杀害虫的物理防治外,还要切实加强生物和化学防治工作。 前、中期要注意防好白叶枯病和三代三化螟,拔节孕穗期预防纹枯病,抽穗后要注意防治稻飞虱。 各地要根据当地植保部门预报,及时选用高效对口的农药准确防治。 白叶枯病在出现发病中心时,用 25%的叶枯宁 100克兑水 50公斤喷雾。 穗颈瘟在破口和齐穗期每亩用40%的富土 1号乳油 100克或 20%三环唑 100克,或 40%的灭病威 1500公斤喷雾。 纹枯病在拔节孕穗期每亩用井岗霉素粉剂 1000公斤喷雾。 三化螟的防治每亩用 25%的杀虫双 7、150%百事达 15毫克兑水 50公斤喷雾。 稻飞虱每亩用 25%扑虱灵可湿粉 50克,或吡虫啉 100可选用 5%的锐劲特 30毫升加 18%杀虫双 300毫升,兼防稻纵卷叶螟、稻苞虫、三化螟。 (五)防好“秋寒”。 南方双季晚稻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双季晚稻易受“寒露风”的危害,特别是今年部分受淹退水较迟田块,栽插期推迟,遭遇“寒露风”的危险较大,应予以高度关注。 在抓好前期促早发的前提下,要抓好后期的应急对策措施。 对“寒露风”到来时尚未抽穗田块采取灌深水保“胎”;对发育较慢,在“寒露风”来临前已进入始穗的,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加适量“九二”,促进提早抽穗;在“寒露风”来临时,对正处抽穗扬花的晚稻田,应喷施增温剂,提高抗寒能力,减轻低温危害。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