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的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蒡子为菊科 2 年生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大力子,为常用中药。 根及茎叶亦可供药用,牛蒡在全国各地均可种植。 形态特点。 株高 1。 主根肉质,肥大,长达 60 厘米以上。 茎直立,具条棱。 基生叶从生,大型,长 20米,宽 15米,中部以上叶互生,具柄。 花期 7,果期 8。 生长习性。 牛蒡为深根性植物,应在深厚肥沃土壤栽培。 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较耐盐碱,生长期需水较多。 除在大田种植外,也可在房前、屋后、沟边、山坡等地栽培,喜温暖湿润向阳环境,低山区和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带最适宜生长。 种子发芽适温为 20发芽率为70%种子寿命 2 年。 播种当年只形成叶簇,第二年才开花结果。 栽培技术如 2、下:1、选地、整地。 牛蒡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栽培时,宜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 深翻 30米,耙细、整平,每亩施农家肥 3000斤,作成 宽畦。 2、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采用直播方法。 春、夏、秋季均可播种。 东北地区适合春播,4 月中下旬播种。 条播:在垄上开沟,将种子点入沟内。 穴播:穴距30 厘米,每穴播种子 6,覆土 3米。 秋播在 8。 在整好的畦上按50米开浅沟进行条播;或按 80 厘米株距穴播,每穴点入种子 5。 播种前,将种子放入 30温水中浸泡 24 小时,有利出苗。 播后覆土 3米,稍加镇压后浇水,15 天可出苗,每亩用种 1 公斤。 也可育苗移栽,于 3 月上旬在苗床上播种。 5 月 3、上旬或秋季移栽。 3、田间管理。 幼苗期或第二年春季返青后进行松土,前期要特别注意除草,后期叶子较大时停止中耕。 当苗长至 4真叶时,按株距 20 厘米间苗,间下的苗可带土移栽;苗具 6 片叶时,按株距 40 厘米定苗,穴播者每穴留 1。 第二年茎生叶铺开时,不再进行除草,但要追肥 2,每亩施人粪尿 2000斤。 植株开始抽茎后,每亩追施磷酸二铵 15 公斤或过磷酸钙 20 公斤,促使分枝增多和籽粒饱满。 施后浇水。 雨季注意排水。 4、病虫害防治。 叶斑病,多发于 6 月,发病初期喷洒 50%的多菌灵 1000 倍液;牛蒡终生有蚜虫为害,严重时可造成绝产,用 40%的乐果乳剂 800 倍液喷雾防治。 连纹夜蛾,幼虫咬食叶片,幼龄期用 90%敌百虫 800 倍液喷雾防治。 白粉病,发病初期喷 5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 采收与加工。 直播或移栽的第二年秋季可采收。 牛蒡子的开花期不一致,应成熟一批采收一批,过于成熟种子自然脱落。 收获时要防止果实刺毛扎手,要带眼镜和穿厚的衣服。 采回果实后,在晒场曝晒,待充分干燥后,用木棒反复打击,脱出果实,然后扬净杂质,晒干即为牛蒡子。 亩产牛蒡子 100斤。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