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选购麦种的误区与对策内容摘要:

2、种后造成减产或绝产。 1989 年部分群众引种“美国狼尾麦”、“德国吨麦”,1993 年引种“超大穗小麦”等全部被冻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就是深刻的教训。 对策:购买通过审(认)定的品种。 种子主管部门在品种审定、推广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购买通过审定的品种一般都能保证高产、稳产。 对未经审定的品系,只能作为搭配品种试种或示范,绝对不能作为当家品种大面积推广。 对所谓的“奇特品种”,千万不要购买、引种,因为真正有推广价值的品种,种子主管部门都会积极主动地予以审(认)定。 至于一些广告宣传中称某品种已经某科研单位(或专家)鉴定或认定,也不能作为推广的依据,只有各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认 3、)定才是唯一合法的审(认)定。 误区之二:不看适应范围,盲目追求大穗型品种。 大穗型小麦一般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但并不是说种植大穗型小麦就一定能高产。 因为小麦品种都具有地域性,外地的好品种不一定适应本地的种植条件。 对策:根据当地生产生态条件,严格审查品种的适应范围。 每年秋种前,种子主管部门都要通过报刊等新闻媒体公开推荐一批小麦良种,供各地选用,生产上可根据品种介绍“按图索骥”,非种子主管部门在推介品种时,往往只讲推广,不讲适应范围,甚至称“不择气候、不择土壤”,这是违背作物生长规律的,切勿轻信。 另外,引进外地品种时,要坚持先试验、后推广,以免造成损失。 误区之三:不看地力条件,片面追求高肥水品种。 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