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内容摘要:

1、有间歇流行的特点。 20 世纪 60 年代和 80 年代,该病曾在江苏省部分地区流行,流行年份一般造成水稻 1020的产量损失,少数重病田块损失 6070,甚至绝收。 由于耕作、栽培、气候等条件的变化,灰飞虱数量剧增,加之抗病品种较少,导致条纹叶枯病近几年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沛县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笔者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大量试验、示范,基本摸清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沛县的发生规律,制定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1田调查在秧苗 1 叶 1 心期,定田定期调查记载灰飞虱的发生量和条纹叶枯病的病株数。 田调查在秧苗移栽大田后,定田定期 2、调查记载灰飞虱不同虫态的发生量和条纹叶枯病的消长情况。 查方法每 5d 调查 1 次,灰飞虱每块田 5 点取样,每点 5 穴,记载各虫态的数量,计算每公顷的发生量;条纹叶枯病每块田定 200 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记载新增病株数,计算每公顷新增病株数、累计病株数及病株率。 2纹叶枯病的消长规律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在秧田出现 1 个峰次,在移栽大田发生 3 个峰次()。 秧田发病高峰出现在 6 月 13 日左右,此时大部分秧苗已开始移栽,每公顷病株数可达 15000 余株。 移栽大田第 l 发病高峰出现在 6 月30 日,每公顷新增病株数 9750 株。 第 2 峰在 7 月 14 日,每公顷新增病株数120 3、00 株。 第 3 峰在 8 月 9 日,每公顷新增病株数 9000 株。 纹叶枯病与灰飞虱成虫的消长关系研究表明,条纹叶枯病的消长与灰飞虱成虫的消长极相关,灰飞虱成虫高峰后 1520d 出现条纹叶枯病的发病高峰。 因此,成虫传毒后至条纹叶枯病显症需 1520d 的潜育期。 结果还表明,移栽大田以分蘖期新增病株数最多,显症期最长;水稻中、后期,即 8 月 以后,灰飞虱成虫量逐渐上升,而条纹叶枯病的新增数逐渐下降,这可能与随着水稻生长的老健使得毒的机率逐渐减少有关。 种问抗性差异明显。 20042006 年对 930 余块田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豫粳 6 号、连粳 3 号及部分糯稻品种发病较重(表 1),抗病 4、品种有盐粳1439、204、93538 及徐稻 3 号等。 域间差距明显。 由于地区种植品种、栽培管理的不同,造成地域间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不同,如城区南部落谷偏晚,栽插期偏迟,有效减少一代灰飞虱成虫早期虫源迁入,降低了发病程度,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轻;城区北部落谷早,秧田期灰飞虱迁人量大,防治质量不高,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重,平均病穴率较南部高 10。 同时,因种植习惯不同,品种差异,发病程度也不相同。 施氮肥田块发生重。 秧田期及本田前期氮肥施用量过大,致使秧苗氮素含量高,秧苗旺长,易引起灰飞虱传毒危害,条纹叶枯病发生程度重。 纹叶枯病对产量的影响条纹叶枯病对水稻产量影响十分严重,在大发生情况下,失治田损失 5、可达 70以上(表 2),一般田块减产 10左右。 种受产量及农民种植习惯的影响,沛县豫粳 6 号种植面积大,占该县水稻种植面积的 50以上,该品种不仅感病,而且成为灰飞虱得毒的毒源,加重了病害的流行,选择抗病品种是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基础条件。 培方式沛县大面积应用套播方式,使灰飞虱得以直接从稻田转入麦田,灰飞虱成活率大大提高。 其次,群体质量栽培的推广,使稻田播量和大田栽插密度大幅度下降,肥水用量不断增加,稀播壮秧促分蘖,为灰飞虱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条件,也使灰飞虱传毒概率显著提高。 防质量水稻中后期用药次数的减少和药剂种类的变化,有利于灰飞虱的生长繁殖。 随着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褐飞虱防治策略由 6、“治三压四”调整为“治二压三控四”后,用吡虫啉、扑虱灵等防治灰飞虱的有效药剂使用量明显减少,8 月下旬以后基本不再用药,使灰飞虱第 4 代有近 2 个月的时间处于失控状态,繁殖倍数大大提高。 另外,目前该地区水稻螟虫防治大面积推广使用三唑磷及其复配剂。 据研究报道,三唑磷对飞虱的生长发育有刺激作用,能促进其繁殖。 田间观察发现,在连续使用三唑磷及其复配剂的地区,灰飞虱繁殖能力有提高的趋势。 候连续暖冬天气条件为灰飞虱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沛县气象资料,20042006 年冬季低温阶段比常年高 ,下极端低温出现少,且低温天气持续时间短,对灰飞虱越冬成活十分有利。 4防治技术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 7、重点”的综合防治策略,是目前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危害有效的措施,根据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药剂防治的对策是“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大田前期,保大田后期”。 用抗耐病品种。 推广抗耐病的优良品种是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危害的经济有效措施,目前该地区种植的盐粳 1439、204、93538 以及徐稻 3 号等优质粳稻品种的抗病性较强,能明显降低危害程度。 对抗病性强的品种应积极推广应用,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尽量压缩,可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 当推迟播期。 结合水稻栽培避螟的要求,落谷期宜选在 5 月 510 日播种,6 月 15 日左右移栽,能有效减少一代灰飞虱成虫早期虫源迁入,有利控制病害发生。 当 8、增加大田基本苗。 在不影响培育壮秧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播种量,以补偿病株死亡之后造成的损失。 秧田增加 75150kg种量,每公顷大田增加 15 万30 万株基本苗,对弥补病害的危害损失有较好的作用。 极推广直播稻、抛秧、机插秧等轻型栽培技术。 轻型栽培由于播种期迟,秧龄短,播量多,可有效降低灰飞虱传毒概率。 田灰飞虱防治。 实施“治麦田,保秧田”措施。 即 5 月上、中旬,结合麦穗蚜防治,每公顷用 10比虫啉 300450g,兼治灰飞虱,减少迁出虫源量。 田和本田前期灰飞虱防治。 5 月底 6 月初于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高峰期每公顷施用 5锐劲特 50水喷雾,对灰飞虱成、若虫控制效果明显,可同时防治一代二化螟。 该田前期可选用 5锐劲特 5010吡虫啉 300g水喷雾防治。 发病田喷施抗病毒药剂。 发病初期,在防治灰飞虱的基础上,可用31病毒康 600g病灵 750 50灭菌成900g水 600匀喷雾,隔 57d 再喷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可减轻病害危害程度。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