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测试题三6~7单元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 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 “ 贫而乐 ” 和 “ 古之学者为己 ” 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 解析: C 项, “ 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 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 “ 贫而乐 ” 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 “ 期所以用心者 ”。 答案 : C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5 分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5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 (1)句中 “ 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 ” 的倒装句,第(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 答案: (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 (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 参考译文 : 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 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 如果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 “ 六经 ” 和 “ 诸子百家 ” ,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 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 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 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候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尔还患病待在家中。 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 因而对客观事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 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其中的中肯的结论。 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涵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实施出来,而亲身实践罢了。 这样,凡是要作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业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能够有所增进的,可以说是很虚妄的。 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箪饭食,一瓢清水, 泰然处之,从来不会心里伤悲,也不会在言语上喋喋不休,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非常不畅达,比其他的人更甚。 而又因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能够尽心尽力行事,这点或者和我不太一样。 孔子说: “ 贫穷,但快乐。 ” 又说: “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 ” 这是很对的。 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 我现在正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的境界。 所以叙述其中的缘由,并将这篇短文题写在墙壁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18 题。 (19 分 ) 朱 熹 传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 “ 天也。 ” 熹问曰: “ 天之上何物。 ” 松异之。 就傅,授以《 孝经. . 》,一阅,题其上曰: “ 不若是,非人也。 ”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 进士. . 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 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 “ 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 御史. . ,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 致仕 . . ,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 一。 (节选自《宋史 朱熹传》,有删改 )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淳熙五年 /除知南康 /军至郡 /兴利除害 /值岁不雨 /讲求荒政 /多所全活 / B.淳熙五年 /除知南康军 /至郡 /兴利除害 /值岁不雨 /讲求荒政 /多所全活 / C.淳熙五年 /除知南康 /军至 /郡兴 /利除 /害值岁不雨 /讲求荒政 /多所全活 / D.淳熙五年 /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 /利除 /害值岁 /不雨讲求 /荒政多所 /全活 / 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