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立枯病内容摘要:

1、状荞麦立枯病主要为害幼苗。 初在茎基部生红褐色凹陷斑,影响荞麦生长发育,严重时引致死亡。 病原 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该菌分为三大群,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 3 个或 3 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 610m,其有性态为 瓜亡革菌。 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 35 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 7512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 2 次担子。 该菌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 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 2、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 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 23 年。 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 病菌发育适温 24,最高 4042,最低 1315,适宜 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病菌除为害荞麦外,还可为害多种农作物。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提倡施用移栽灵混剂,杀菌力强,且能促进植物根系对不良条件抵抗力,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淋 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 倍液或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500 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 1500 倍液、95%恶霉灵精品 4000 倍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