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胆科龙胆属植物,药用为干燥根,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痛之功效,主治风湿疼痛、筋脉痉挛、骨节烦痛。 多为野生,亦有家种。 分布于东北、西北、四川、云南等地。 秦艽为多年生高山草本植物,根圆柱形,基生叶较大,茎生叶 34 对,叶片披针形,基部联合。 夏秋开花,花丛生于上部叶腑成轮状,花冠筒状,深紫蓝色,裂片先端间。 分布于海拔 24003500 米,多生长在气候冷凉、雨量较多、日照充足的高山地区,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山坡草丛尤为适宜。 选地整地 选择向阳、平缓、肥沃、质地疏松、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栽培。 于春季或秋季进行深耕,30 厘米左右,并施足底肥,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 3000 千克, 2、过磷酸钙 80 千克、草木灰 500 千克。 然后整平耙细,起墒或打垄待播。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 分春秋两季,春季萌动之前,挖出根,分成小蘖(生育旺盛植株旁边所生的子株及种根),每簇 12 个芽,按行距 2030 厘米、株距1020 厘米栽植,穴深根据根的大小而定。 栽根,埋上芽覆土 3 厘米左右,压实;土干要浇水,每亩 1 万株。 种子繁殖 秦艽可春播和夏播,春播在 4月上旬,夏播于 6 月下旬进行。 撒播法:将选好的成熟饱满种子在整好的土地上撒入。 条播或穴播:沟距 24 厘米,沟深 12 厘米,然后覆土,轻轻镇压,并盖上一层草或地膜遮荫,经常保持湿润促进种子萌芽,每亩播种量约 苗移栽:按宽 12 3、0250 厘米理成墒,墒面平整用木块压实。 播前种子处理:用 50150霉素溶液浸种 24 小时后用清水洗净,按种子量与清洁河沙 1:3 混合,先放在室外低温处理(温度不高于 20)。 尔后,待种子露白后,在整平的墒面上,用细筛均撒播。 也可采用按行距 2030 厘米、3 厘米深的沟条播,而后把拌细土的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覆薄层细土即可,待下一年苗长出两片叶子,即可移栽。 移栽时,在选择好的大田内以 120150 厘米开墒,按株距 1020 厘米,行距 2030 厘米移栽。 穴深视苗的根大小而定,覆土 3 厘米左右,压实,浇透水。 待露出二叶片后,盖上薄膜,并破出苗,预防草害并保持土壤湿度。 每亩移栽 10 4、000 株左右。 田间管理 间苗定苗 撒播的当苗高 45 厘米时,按株行距 2030 厘米间苗,苗高 68 厘米时进行定苗,间苗后要适当浇水施肥。 松土除草 每年松土除草 34 次,勿伤幼苗及其茎叶。 浇水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以农家肥为主,每亩施人粪尿 15002000 千克或腐熟油饼,每亩 50100 千克,加水 1500 千克。 化肥以复合肥为好,一般在植株封垄降雨后或浇水时撒施,每亩 20 千克。 开花期间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每亩 克,分多次喷施。 病虫防治 主要是叶斑病和蚜虫。 叶斑病多在 67 月发生,严重时可致植株枯萎死亡。 应及时清除病叶,集中烧毁。 发病初期喷 1:1:150 波尔多液,施23 次;或 10代森铵 800 倍液,喷 12 次。 蚜虫为害以花期最为严重,可利用瓢虫、食蚜蝇等天敌,发生期用鱼藤精或 1000 倍乐果液喷洒防治。 采收加工 采收 种子繁殖的需 23 年,即秦艽生长到第三年,大量开花结果后,一般在 910 月,种子呈浅黄色时将果实带部分茎杆收获。 置于通风处,贮藏干燥处。 根茎繁殖育苗移栽的,1 年即可采收(撒播的视土壤肥力及管理技术23 年可采收),一般在 911 月,倒苗时挖取全根。 加工 除去茎叶,洗净泥土,凉晒至半干,堆闷发汗 12 天,然后再摊开,直至全干。 每亩产干农业技术全集之植,50180 千克。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