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鲁科版化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2内容摘要:
2↑ 15.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组合是 分类 组合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酸 碱 盐 A CO2 SiO2 H2SO4 Na2CO3 NaHCO3 B CO Na2O HCl NaOH NaCl C SO2 Na2O2 CH3COOH KOH CaF2 D SO3 CaO HNO3 Ca(OH)2 CaCO3 博兴一中高一 2020— 2020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 考试 化学试题 ( A)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5 5 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 32 分) 16.( 10 分)( 1) 欲 确定溶液中有 Fe3+,通常加入 ______________试剂,确定 SO42通常加入 ______________试剂。 ( 2)已知反应 CuS+4HNO3=Cu(NO3)2+2NO2↑+S↓+2H2O,当电子转移电子数为 1024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_______。 ( 3) 有以下几种物质: ① 银 ② 熔融的烧碱 ③ 干冰 ④ 氨水 ⑤ 碳酸氢钠固体 ⑥ 盐酸 ⑦ 蔗糖 ⑧ 氯化钠晶体 ⑨ 纯硫酸。 上述物质中 能导电的是 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17. ( 9 分) 化学计量在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现有 mg某气体,它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其摩尔质量为 Mgmol1。 若阿伏加德罗常数用 NA 表示,该气体所含原子总数为 个; ( 2)与标准状况下 _______。 ( 3)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 1 体积气体 X2 跟 3 体积气体 Y2化合生成 2 体积化合物,则该 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__。 18.( 4 分) VL Al2(SO4)3 溶液中含有 mg Al3+,则溶液中 Al2(SO4)3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19.( 9 分)某溶液中可能有下列阴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SO4 HCO Cl。 ( 1)当溶液中有大量 OH存在时,则不可能有 __________存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当向溶液中 加入 氯化钡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共 23 分)。20xx秋鲁科版化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2
相关推荐
c(Fe2+ )+ c(Fe3+ )]> 5∶ 4 C.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氯水,调节 pH 到 4~ 5 后过滤,可获得纯净的 CuSO4溶液 D.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氨水,调节 pH到 ,将所得沉淀灼烧,可得等物质的量的 CuO、 FeO、 Fe2O3三种固体的混合物 二、非选择题(共 60 分) 21.( 14 分)常温下,某 水 溶液 M 中存在的离子有: Na+ 、 A2- 、 HA- 、
1音乐人高晓松因醉酒驾驶,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六个月,并处罚金四千元人民币。 他表示“酒令智昏,以我为戒”。 这体现了法律的特征是 ( ) 国家制定或认可 中学生小刘(化名)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2年,缓刑 3年。 刑满后,经本人申请,法院对他作出了“封存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档案”的决定,这令一直担心将来会受人歧视的小刘放下了心理包袱。 据此回答 1 15题:
豌豆营养丰富,尤其是蛋白质等成分含量高,其风味独特,受到城镇居民的普遍喜爱。 为了延长供应期,可采取速冻和脱水加工的方法。 青豌豆速冻收获青荚后立即脱粒冷藏。 事前将青豌豆经过精细清选和分级,接着在 93热水中漂洗 90 秒钟后立即进行冷却,然后将豌豆再次清洗并进行冷冻处理。 有条件的也可以使用 冻器冷冻。 其原理是用37气温将豌豆带动,顺着气流以一定的速度前进,13 分钟后从另一端溢出
气 (F2)可发生如下反应: 3ROn + F2+ 2OH- === 4RO + 2F- +H2O,从而可知在 3ROn 中,元素 R 的化合价是 ( ) A.+ 4 B.+ 5 C.+ 6 D.+ 7 1 某 无色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 Na+ 、 HCO3- 、 SO42- 、 Br― B. Cu2+ 、 NO3- 、 Cl- 、 SO42- C. H+ 、 Cl-
贮原理:青饲玉米青贮实质上是在密封缺氧条件下,通过乳酸发酵分解植株体内的糖分,使 下降,抑制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达到保存饲料的目的。 二、青贮窖类型:青贮窖有地下式、半地下式、地上式等,较为常用的是地下式。 地下式青贮窖应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建造。 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一般长方形青贮窖长 10 米,宽 2 米,深 1 米;圆形窖直径 23 米,容量 30 吨左右。 三、青贮程序:1、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