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袋栽黑木耳“烂棒”内容摘要:

2、,发菌缓慢,不能迅速地占领培养料,引起杂菌感染,导致菌棒腐烂。 3、养菌期间管理不当:发菌前期黑木耳菌棒所处的室温较低,引起个别接种穴菌丝死亡,感染杂菌;发菌后期,气温渐渐升高,加上菌丝体呼吸作用放出热量,当气温超过 25时,没有及时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发生烧堆闷菌现象;另外发菌期间通风不良,不能有效地排出培养室内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使菌丝活动受阻,活力下降,引起杂菌感染。 4、耳棚未清理干净或靠近污染源:生产中使用旧耳棚,在采耳过程中培养基、子实体及已受感染的塑料袋及其它污染物未清理干净,耳棚未经过消毒,成了杂菌繁殖的培养基;有的耳棚直接靠近污染源或使用了被污染的水,直接产生杂菌,引起菌棒腐 3、烂,造成经济损失。 5、出耳期间水分管理不当:在木耳原基形成期,浇水过早,木耳原基未封住划口,水流进或渗入划口内,造成感染。 木耳原基分化期,刚形成的子实体原基处于芽孢状态,芽孢因吸水过多而发生细胞破裂,划口处菌丝停止生长而退菌,形成的子实体原基失去菌丝营养供应而停止生长,造成霉菌感染或流耳。 6、耳棚内通风不良:耳棚选址不当,或棚顶、棚周覆盖物太厚或通风不及时等原因,使耳棚内缺氧,一氧化碳和其它有毒气体积聚,木耳菌丝生活力下降,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为杂菌繁殖生长提供条件,发生烂耳或流耳现象。 7、采耳过晚:黑木耳子实体营养丰富且又是胶质状,采收不及时,子实体老化变薄,失去弹性,不但质量差,而且 4、极易产生霉菌,造成流耳、烂耳现象。 应采取的对策1、选好菌种:选择菌龄在 3545 天,发菌良好、菌丝洁白,生长粗壮,抗杂性强、产量高、耳片大、肥厚、颜色深的黑木耳菌种。 2、科学安排栽培季节:黑木耳栽培分春栽和秋栽,秋栽接种期一般安排在89 月,当气温低于 30时接种,春栽接种期一般安排在旬平均气温上升到20往前推 6065 天接种,不同地区应根据海拔高度不同适当提前或推后。 3、适温养菌:黑木耳菌丝在发菌阶段需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发菌温度在536之间,最适温度为 2428,秋栽黑木耳在发菌的前期和春栽黑木耳在发菌的后期,当气温超过 25时,每天至少应给培养室通风 23 次,且晴天通风须在早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