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内容摘要:

“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 ‘ 特别奉献 ’。 ” 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 ” 珊德拉对店员说道, “ 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 “ 嗯, ” 店员小心翼翼地说, “ 我的经验 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 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我、芭芭拉,还有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哽咽道: “ 我要买下这样一束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 “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 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免费赠送的。 ” 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 请你教导我关于荆 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有删改) (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珊德拉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 因此,她到花店买花,想要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B. 不幸的遭遇使店员懂得了生命中 “ 荆棘 ” 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售卖荆棘花束。 为招揽生意,她决定第一年向顾客免费赠送。 C. “ 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 ” ,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店员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令 人深思。 文中类似的语言描写不止一处。 D. 尽管店员一直向珊德拉推荐这种感恩节特别奉献的荆棘花束,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经历也证明了花束的意义,但珊德拉始终将信将疑。 E. 卡片上的 “ 玫瑰 ” 与前文 “ 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 ” 遥相呼应,而 “ 荆棘 ” 则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挫折、不幸和苦难等等。 ( 2)小说以 “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 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 6分) ( 3)小说在刻画店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 6分) ( 4)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珊德拉,有人认为是店员。 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 25分)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 年 12 月 30 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为她取名。 “ 苹 ” 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 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 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 5月 23日,我国紧急启动 “ 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 ” 项目,代号为 “523” ,屠呦呦被任命为“523” 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 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 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 2020 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 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 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 1971年 10月 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 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 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 1990年 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 “ 有效武器 ”。 当年大协作的 “523” 项目以 “ 胜利完成 ” 而告终, “523” 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 “ 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 6 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 ” ,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 “ 不够淡泊名利 ”“ 个性执拗 ”。 2020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 酉阳地区的中学。 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 2020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 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 “523” 项目中的作用。 2020年 9 月, 81 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 “ 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 ” 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 523 项目组,第一个提到 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 2020 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 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 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