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栽培及采收加工技术内容摘要:

2、月(北方 4 月)播种,播前在整好的土地上做畦。 南方做 宽的高畦,北方打埂作畦。 在畦上开沟,深 57 厘米,按株距 35 厘米播人珠芽 1 粒,播后施以人畜肥及草木灰,然后覆土与畦面平,稍加镇压。 幼苗出土后,注意勤除草,浅中耕,施肥 23 次。 苗枯后割去蔓茎,挖出根部,将挖出的栽子进行贮藏。 南方也可不挖出,留在土中,到第二年栽种前挖出作种。 用珠芽培育成的栽子,第 12 年产量较高。 二、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应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向阳、排水流畅、酸碱适当的砂质壤土为好,需要深耕土地。 冬季深耕,翌年下种前施基肥,每亩施厩肥、堆肥等5000 千克,均撒地面。 再细翻土,深约 50 厘米,然后耙平。 南方雨 3、水较多应做高畦,畦宽 ,以利排水;北方雨水少,每栽种 45 行之后,随即起1015 厘米高的畦埂,以便灌水。 2栽种方法南方 3 月,北方 4 月上中旬栽种,行距 2030 厘米。 栽种前先在畦上开沟,沟深 57 厘米,然后将栽子或芦头向同一方向平放沟中,间距1520 厘米,栽后每亩用人畜粪尿约 1600 千克施人沟中,随即覆土与畦面相平(适当密植可以提高产量)。 三、田间管理苗高 30 厘米左右进行中耕除草,并追肥 1 次,此后不宜再行中耕。 适当增施肥料是山药增产的重要措施。 在第一次中耕除草施肥之后设立支柱让茎蔓攀援,每株分插 1 支柱,南方用小竹子、小树条;北方用秆秸等,长度 2 米左右。 相邻两 4、行的 4 根支柱顶端捆在一起,以防被风吹倒,同时应将茎蔓引上支柱。 山药在出苗初期及 79 月生长旺盛期,应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方能生长良好。 四、病虫害及防治l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1)炭疽病:78 月发生较严重,受害茎叶上出现褐色下陷的小斑,呈不规则的轮纹,上有小黑点,严重时造成枯茎落叶。 防治方法:种栽时,用 1:1:150 波尔多液浸种 10 分钟后下种,出苗后,喷 1:1:150 波尔多液,每 10 天 1 次,连喷 23 次:发病后,喷 65代森锌 500 倍液,或 50退菌特 8001000 倍液,7 天 1 次,连喷 23 次。 (2)白锈病:78 月多雨季节发生。 受害茎叶,初期出现淡黄色 6、根不能正常发育,影响产量和山药品质。 如食用,味变苦且煮不烂。 防治方法:用 90晶体敌百虫 10001500 倍液浇灌,或用 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 2 公斤,拌湿润钓细土 2550 公斤,结合中耕除草沿垄或畦面撒施;在整地时,用 40辛硫磷或 3甲基异硫磷进行土壤消毒。 (2)叶蜂:幼虫灰黑色,专食山药的茎叶,56 月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叶片食光。 防治方法:用 90晶体敌百虫 1000 倍液喷杀。 (3)地老虎:咬食地下块根。 防治方法:用 90晶体敌百虫 10001500 倍液浇灌灭杀。 五、生长习性山药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藤本,对气候条件要求不高,喜温暖,耐寒。 凡向阳温暖的平原或丘陵地区,均能生长良好 7、。 山药为深根性植物,要求土壤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 土壤酸碱度以中性为最好,土壤均可种植。 山药根吸肥力强,一般不连作。 六、采收、药春栽于当年霜降前后即可收获。 下旬当地上茎叶枯黄时,先采收珠芽,再拆除支架,割去茎蔓,挖出地下块根。 挖时要小心,注意保持山药块根完整无损。 挖取后,先切下芦头贮藏作种栽,块根加工成药材。 2加工块根挖回后,要趁鲜加工,否则变软加工率降低。 加工时,洗净泥土,泡在水中用竹刀或碎碗片刮去外皮及根毛,使呈白色。 然后放入坑内用硫黄熏蒸,每 100 公斤山药用硫黄 50 克,熏 12 天才能熏透。 当山药块根水分渗出、体变软时,取出晒干或烤干,即加工成为毛条。 约 6 公斤鲜 8、晶,加工成 l 公斤毛条。 然后装入木箱或竹篓,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珠芽:中药名为零余子。 采集后立即晒干,用时打碎即成饮片。 若作繁殖材料,应立即用干砂层积贮藏。 处方用名山药,淮山药,土炒山药、炒山药。 炮制加工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蒸法(雷公)。 宋代有炒(三因),微炒(背疽方)、姜汁炒、炒黄(妇人)等炮制方法。 金元时期有白矾水浸焙法(儒门)、炮法、五味于炒(瑞竹)等炮制方法。 明代以后,有乳汁浸(滇南)、酒蒸(宋氏)、葱盐炒黄(保元)、乳醋炒(醒斋)、炒焦(医案)、土炒,盐水炒(害利)等方法。 现行,有清炒、土炒、米炒、麸炒等炮制方法。 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筛去碎屑。 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