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料栽培冬菇内容摘要:
1、一种可在严冬季节生长的菌类,冬菇子实体小巧美观,营养丰富。 冬菇属高档食用菌,但其制种、栽培并不复杂。 目前在国内大都采取熟料栽培,为节约能源,减少和简化高压或低压蒸煮基料的程序,有关专家经对生料进行长期栽培实验已取得圆满成功。 现将生料栽培冬菇的新方法简介如下。 一、栽培播种时间冬菇是低温性菌类,出菇温度大多在 515之间,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 58,生料栽培播种期多在 10 月至 12 月份进行,也可延长到春节。 二、培养料的制备棉籽皮、麦麸或其它原料都要新鲜无结块、无霉变,而且要在阳光下曝晒 23 天,进行表面消毒后再使用。 培养料的配方为:麦麸 20,白糖 1,石膏 l,多菌灵 6,玉米粉 3,白 2、糖 1,多菌灵 00,多菌灵 注意事项:配料时料水比 1:水量 6570,将料拌和均匀后堆成堆,上面用塑料薄膜盖好堆闷 2 小时,如不进行堆闷,或不足 2 小时,多菌灵不但起不到灭菌作用,反而易有害,因为多菌灵对菌种也有杀伤力。 三、播种装瓶。 可采用普通 500 克罐头瓶,按常规,先将瓶子消毒后,再将培养料装瓶。 瓶栽以分层播种为好,即装一层料,播一层菌种,共播3 层,最上层加大播种量(即用菌种封口),菌种和料一定要紧密结合,总的用种量以 10为好。 装瓶时既不要压得太紧,也不能太松,只有松紧适度才有利于发菌,播完种后可用塑膜封瓶并扎紧。 发菌培养。 将接完种的菌瓶送入培养室发菌,注意室内要遮光,形成黑 3、室效应。 室温控制在 512,大约 3035天菌丝才能结满瓶,完成营养阶段培育。 生长培养:将发好菌的瓶子移到出菇室催营出菇,先除去瓶口塑料,瓶口上铺上报纸,将报纸喷水保温。 室温控制在 515之间,空气相对温度控制在 8090。 当子实体出现后,为使朵形完美整齐、出菇品质优良,防止菌柄变曲倒伏,要在瓶口上套上 810 厘米的硬质纸筒,在纸上扎 45 个小孔以利于透气,纸筒大口朝上,小口套在瓶口上,用橡皮筋扎牢固定,同时在纸简上也覆盖报纸,并使报纸常保持潮湿,以起到保湿遮光作用。 另外,还要在地面上泼水。 在房间中喷雾。 这样大约 1520 天就能采头茬菇。 采收时要采干净不留残菇,不要伤损菌块,整理好料面,使菌丝恢复生长几天,然后两天喷 1 次重水,覆盖数天后,二茬菇即可长出,大约可采收 34 茬。 2、床栽及压块栽培:集约化生产大面积栽培多采取这种方式。 如果家庭栽培,可以利用床下、桌下空间,但场地一定要严格消毒灭菌。 床栽。 菌床制作,宽度不要超过 80 厘米,长度不限,播种可以采取分层及料面点播相结合的方法,共分三层,技术措施可按常规。 压块栽培。 用木模压块,木模规格一般以 50 厘米 米 米的为好,播种方式,既可点播,也可混播。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栽培,其发菌、出菇,采收及管理均按常规进行即可。 专利查询。生料栽培冬菇
相关推荐
7 9 45= - (+ )= (3+ 3 20 ) 5= 1247。 2 3 3 2 = 3 4 + 1 2 247。 1 2 = 解方程。 ( 4 分) 2X+ = X- 2 3 X= 1 3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 18 分) 360247。 15- 5 6 2 3 + 4 9 247。 1 6 + 4247。 ( 3 8 - 1 8 ) 3 7 - 2 5 + 4 7 - 3
1、排好水稻生产,对保持农业粮食稳定持续增长,保障市场供应,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九五”第二年,搞好水田生产对打好基础是关键的一年。 为了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生产计划,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水田地区农民收入,满足全市人民的“米袋子”,九七年水稻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两高一优”为目标,立足抗灾夺丰收,依靠科技,增加投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回答下列问题。 ( 本题 4 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 2 分) (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 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 2分) 《赵普》,回答下列问题。 ( 10 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
: 4 ③ 41 :31 ④ 131 全班人数一定,出勤的人数和缺勤的人数( )。 ①成正比例 ②成反比例 ③ 不成比例 用一块长 厘米,宽 厘米的长方形铁皮,配上下面( )圆形铁片正好可以做成圆柱形容器。 (单位;厘米 ) ① ② ③ ④ r=1 d=3 r=4 d=6 四、 正确计算。 ( 29分) 直接写出得数。 ( 5%) 72 85 = 81 247。 43 = 125 = 247。
稻生理性赤枯病常发生在山冲冷浸田和有机绿肥未腐熟的稻田。 此病多发生在水稻分蘖期,表现为水稻很少分蘖,叶子变为黄褐色,基部一二片叶上生茶褐色不规则形斑点,有的误认为是叶稻瘟。 拔出禾蔸,根系为黄褐色,重者为黑色,禾苗不长,俗话叫“发秋”。 生理性赤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绿肥分解时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二是有些冷浸田的铁锈水含有毒物质;三是土壤酸性过重,土壤板结,灌水过深,通气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