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1、稻细菌性褐条病,又名细菌性心腐病。 2005 年,浙江省玉环县由于受到 2 次台风的影响,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部分农田受淹,在 8 月份发生了一种不常见的病害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根据该县植保站 8 月份在该县陈屿、芦浦等乡镇调查,发病面积达 140 公顷,发病区平均丛病率达 75%左右,株病率达 严重田块丛病率达 100%,株病率达 发病区产量损失达 10%左右。 1 为害症状病菌侵害刚伸长露尖的心叶,使幼嫩心叶发生水渍状腐烂,并迅速向下扩展至生长点,致使心腐。 当心叶已伸出而尚未展开以前,病菌多自叶枕处侵入,向上沿中肋扩展成为深褐色长条,向下扩展使幼嫩叶鞘腐烂,心叶纵卷黄枯(外观很象螟虫为害的 2、枯心苗)、拔之易断,剥开叶鞘,茎秆腐烂,并伴有难闻的恶臭味,挤压病部有乳白色至淡黄色混浊菌液流出,病斑表面有黄色菌脓。 2 发病条件该病一般在稻株受淹后 58 天开始出现症状。 发生轻重与稻苗受淹程度有关,受淹时间愈长,淹水愈深,发病愈严重。 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该县发病田块普遍受淹时间达 48 小时以上,水稻又正处于分蘖盛期。 3 防治方法建立合理排灌系统,防止大水淹没稻田;一旦洪水退后,应立即排水,撒施石灰、草木灰,控制病害扩展,促进稻根再生;当稻新根出现时,抓紧追施速效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以减少损失。 发现中心病株后,对发病田块及其周边田块选用 20%噻森铜悬浮剂 100、或 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100,对水 50雾,隔 710 天防治 1 次,连防 23 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