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内容摘要:

1、状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 水稻分蘖期发病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 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 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独特症状是病株根节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 别于细菌性褐条病心腐型、白叶枯病急性凋萎型及螟害枯心苗等。 该病常与小球菌核病、恶苗病、还原性物质中毒等同时发生;也有在基腐病株枯死后,恶苗病菌、小球菌核病菌等 2、腐生其上。 该病主要通过水稻根部和茎基部的伤口侵入。 生产上只要抓准基腐病这三个独特症状,是能与上述病害区别开来的。 病原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欧氏杆菌属细菌。 细菌单生,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 (m),鞭毛周生,无芽胞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牛肉浸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变形虫状,初乳白后变土黄色,无光泽。 厌气生长,不耐盐,能使多种糖产酸,使明胶液化,产生吲哚,对红霉素敏感,产生抑制圈。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细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桩和杂草上越冬。 病菌从叶片上水孔、伤口及叶鞘和根系伤口侵入,以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 侵入后在根基的气孔中系统感染,在整个生育期重复侵染。 早稻在移栽后开始出现症状,抽穗期进入发病高峰。 晚稻秧田即可发病,孕穗期进入发病高峰。 轮作、直播或小苗移栽稻发病轻。 偏施或迟施氮素,稻苗嫩柔发病重。 分蘖末期不脱水或烤田过度易发病。 地势低,粘重土壤通气性差发病重。 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良种。 如四梅 2 号、广陆矮 4 号、矮粳 23、浙福 802、农林百选、盐粳 2 号、武香粳、汕优 6 号、双糯 4 号、中粳 574、南粳 34 等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培育壮苗,推广工厂化育苗,采用湿润育秧。 适当增施磷、钾肥确保壮苗。 要小苗直栽浅栽,避免伤口。 (3)提倡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