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内容摘要:

状又称细菌性鞘腐病,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 叶片染病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缍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不见菌脓。 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短条状,后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后期中央灰褐色,组织坏死。 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 穗轴、颖壳等部受害产生近圆形褐色小斑,严重时整个颖壳变褐,并深入米粒。 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叶枯病混淆,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 病原 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属细菌。 菌体杆状,单生,大小 1(m),极生鞭毛 2。 肉汁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表面光滑,后呈环状轮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种子和病组织中越冬。 从伤口侵入寄主,也可从水孔、气孔侵入。 细菌在水中存活 20,随水流传播。 暴雨、台风可加重病害发生。 偏施氮肥,灌水过多或灌串水,易发病。 偏酸性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防止病种子的调入和调出。 (2)浅水灌溉,防止田水串流。 采用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 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处理带菌稻草。 (3)药剂防治参见水稻白叶枯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