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设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面结构为: 4cm 厚 SMA13 面层 +6 ㎝厚 AC20C 中粒式混凝土 +2 17 ㎝厚水泥稳定碎石 +16 ㎝厚石灰土(含灰量 12%)。 ② 非机动车道路 面结构为: 3 ㎝厚 AC10C 细粒式沥青砼 +4 ㎝厚 AC16C 中粒式沥青砼 +17 ㎝厚水泥稳定碎石 +15 ㎝厚石灰土(含灰量 12%)。 ③ 人行道 结构为: 6 10 20 ㎝人行道砖 +3 ㎝厚 M10 干硬性水泥砂浆 +15 16 ㎝厚 C15 水泥混凝土 +15 ㎝厚石灰土(含灰量 12%)。 主要技术指标 本项目主要技术指标 见表 51 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 51 主要技术指标 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技术指标 备注 1 公路等级 三级 2 计算行车速度 km/h 30 3 路基路面宽度 m 4 行车道宽度 m 14 5 最小平曲线半径 m 65 6 极限最小半径 m 30 7 回头曲线最小半径 m 30 8 最大纵坡 % 1 52 路基 与路面 设计 521 路基设计 路线所经过的区域为平原地带,地貌类型适中。 路基设计时,结合沿线自然条件,贯彻因地制宜 、 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施工方法,保证路基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经济合理。 路拱 横 坡度 行车道 的路拱横坡度 采用 %, 路肩 采用 3%。 路基边坡 填方路段,路基边坡坡率为 1:; 挖方路段, 根据地质情况分别选用 1:。 低填浅挖及特殊路基处理 17 ① 低填浅挖路段 低填路段若路基土石方填筑高度不足路床厚度 80 厘米,对路床范围内的路基进行挖除,重新碾压回填。 浅挖路段,对路床范围内路基进行挖除,然后重新碾压回填。 ② 沟塘处理 排水清淤后,根据实际水文地质情况,填筑 50cm 片石 +10cm 灌缝平整后,再填筑路基。 ③ 路基压实 路基填料,可采用低液限粘土、碎石土、开山石 渣及风化粒料等。 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压实度及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表 52要求。 表 52 路床土压实度和最小强度要求 填挖类型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 cm) 压实度( %) 填料最小强度 ( CBR) % 填方路基 030 ≥ 95 6 3080 ≥ 95 4 零填及挖方路基 030 ≥ 95 6 3080 ≥ 95 4 路基取土 本项目建设路段 既有填方,又有挖方,但挖方大于填方,挖余土石方其强度、稳定性均满足要求,因此应首先加以利用。 路基 排水 根据沿线的降水与水文地质等具体情况,设 置必要的排水设施,以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地下水等,保证路基和路面的稳 18 定。 排水系统设计应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气象等综合考虑、合理布置,并具有足够的排水能力,使各项设施衔接配合,确保排水通畅和养护工作量最小。 522 路面设计 设计标准 路面设计根据本工程在路网中的地位、使用要求以及所处地区的气候、水文、土质等 自然 条件,结合本地区的公路路面施工经验和材料供应进行路面综合设计。 该路设计标准为 三 级公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10 年。 路面设计 方案 ① 路面设计 该建设项目 路面平整、无接缝、噪 音低、行车舒适、维修保养方便、交通开放快等优点。 因此结合 XX 区 公路施工已掌握了 的 成熟经验,以及资金限制等,本项目 路面设计方案如下: 一、 机动车道路 面结构为: 4cm 厚 SMA13 面层 +6 ㎝厚 AC20C 中粒式混凝土 +2 17 ㎝厚水泥稳定碎石 +16 ㎝厚石灰土(含灰量 12%)。 二、 非机动车道路 面结构为: 3 ㎝厚 AC10C 细粒式沥青砼 +4 ㎝厚 AC16C 中粒式沥青砼 +17 ㎝厚水泥稳定碎石 +15 ㎝厚石灰土(含灰量 12%)。 三、 人行道 结构为: 6 10 20 ㎝人行道砖 +3 ㎝厚 M10 干硬性水泥砂浆 +15 19 ㎝厚 C15 水泥混凝土 +15 ㎝厚石灰土(含灰量 12%)。 ② 结构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 1)沥青砼面层 一、 沥青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采用 SBS 改性沥青,下面层沥青混合料采用道路 A 级石油沥青,标号 AH70,针入度控制在 80100( ) ,软化点 4252℃,延度大于 100cm, 含腊量不大于 3%。 透层采用乳化沥青,用量: ,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 沥青层之间及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与新铺沥青混凝土接触的侧平面必须喷洒粘层油。 粘层油采用乳化沥青,用量。 二、 石料 上面层骨料应具有良好的抗压和抗磨耗性能,石料磨光值应大于42。 路面用碎石骨料应选用锤式破碎机生产的机轧碎石,以充分保证骨料技术品质。 集料整体应干燥、洁净、无风化、无杂质。 三、 矿粉(≤ ) 矿粉可选用石灰岩制的石粉,其亲水系数应小于 1,含水量不大于 1%,视密度不小于。 (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上基层定碎石的压实度≥ 97%, 7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 ;下基层水泥稳定碎石的压实度≥ 95%, 7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 水泥稳定集料的水泥剂量取 3%%,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 20 适当调整级配,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 6%。 基层集料压碎值应≤30%。 53 排水、防护及设施 531 路基、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全线采用分散排水方式,路面水通过路拱横坡排除。 路基排水 水是影响公路路基稳定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减少路肩及边坡冲刷,确保路基稳定,并与自然沟共同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本 工程计划采用路基自然排水,路面两侧 土 路肩采用 %横坡,确保顺利排出路面汇水,通过路基边坡排入道路两侧的边沟内。 532 路基防护 根据公路功能,结合当地气候、水文 、地质等情况,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保证路基稳定。 本项目的路基防护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并与景观相协调。 本 项目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防护形式: 浆砌片石 : 沿河路段 为防止河水冲刷,采用浆砌片石护坡防护。 植草防护 : 边坡高度小于 时,采用植草防护。 533 交通设施 交通设施的一般规定 21 根据国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本项目应设置必需的交通设施,其一般规定包括: ( 1)交通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标准应根据公路网规划、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等确定。 ( 2)交通设施的总体设计应符合公 路总体设计的要求,准确体现设计意图,相互匹配,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公路的整体效益。 ( 3)交通设施应按照“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方案设计 ( 1)等级分类 根据道路等级,我国目前的交通设施等级共分为 A、 B、 C、 D 四级,其适用范围如表 53 所示: 表 53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与适用范围 序 号 等 级 适用范围 1 A 高速公路 2 B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 3 C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 4 D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 2)本项目方案 根据 本项目道路等级和设计功能分析,本着经济适用 、 节约投资的原则,本报告建议采用 B 级。 其设置方案如下: ① 配备较完善的标志、标线及必需的视线诱导标、隔离等设施; ② 中间带设置必要的隔离设施; 22 ③ 平面交叉口处设置预告、指路或警告、支线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等标志; ④ 配套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并保证视距; ⑤ 设计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1999)。 54 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放样时,必须采用设计文件提供的导线点、水准点成果表。 中桩放样时宜采用坐标法。 放样前应对导线点和水准点进行复核,如需要加密,应严格按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路线勘测规程》( JTJ06185)所要求的精度执行。 填筑路堤前,应先清理原地表的树根草皮等杂物,若原地面有坑洞、水井、池塘等, 应用砂砾回填并压实。 当地面横坡陡于 1: 5 时,原地面应挖成宽度不小于 的台阶。 填石路堤和土石混合路堤的修筑,不能采用倾填法,应分层填筑压实,分层松铺厚度不大于 ,石料粒径应小于层厚的 2/3。 基层施工时,应加强现场的 排水设施,以便降雨时地表水能及时排除,确保工程质量。 基层混合料应采用场拌的方法拌合,并采用沥青混合料摊铺机摊铺。 运输、摊铺过程中不得产生粗细粒料离淅现象。 其他未尽事宜,按照交通部有关规范和标准执行。 23 第 六 章 公路建设规模 与 路线选择 61 建设规模 根据交通量发展预测结果,按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xx) 规定,本项目采用 三 级公路技术指标,计算行车速度 30 公里/小时。 本项目长 1560 米 ,占地 46020 平方米 ( 约 69 亩) ,规划路基宽 米,按 三 级 30 公里/小时设计, 建设 14 米宽 机动车 道, 米 2 非机动车道, 2 米 2 绿化分隔带, 米 2 人 行道。 同步建设路灯、给水、雨水、污水管线、交通设施。 主要工程量见表 61。 表 61 主要工程量表 序 号 工 程 项 目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路线长度 m 1560 2 挖方 m3 11881 ① 土方 m3 1189 ② 石方 m3 10692 3 填方 m3 4914 4 软基处理 m3 858 5 路面 m2 46020 6 路肩 m 1560 7 沿线设施 m 1560 62 道路选线 621 设计原则 24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保证质量。 按照 XX 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公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与地下管线布置等为依据进行公路设计。 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反复开挖修复造成的浪费。 满足交通工程要求,正确处理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622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控制因素 ① 规划控制标高; ② 沿线地块规划标高。 纵断面设计原则 ① 纵坡应 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舒适; ② 纵坡设计与原地面起伏地势基本保持一致,减少土方量; ③ 设计要同时兼顾与相交道路、两侧村庄等的衔接; ④ 满足两侧用地的排水要求。 纵断面设计 以现规划的路面标高为基础进行设计。 623 平纵横结合 路线设计在平、纵、横断面结合方面,由于本段工程处于平原地区,横断面形式不特殊,故横断面与平纵断面结合较好。 在纵断面高程设计时,纵坡变化点尽量避开平曲线路段,平面线型与纵断面结合 25 也满足要求(即重合),没有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视觉中断线形。 本路线两侧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对线 型设计基本上无特别要求和影响。 26 第 七 章 建设条件与方案选择 71 自然条件 711 地区自然 经济状况 XX 区位于淄博市东北部, 东经 118176。 08′ ~ 118176。 30′ ,北纬36176。 39′ ~ 36176。 37′。 XX 区 资源丰富,有优质煤、铁、硫磺等 20 多种矿产资源;交通发达,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辛泰铁路始于 XX,辛河一级公路和济青高速公路、 309 国道在 XX 中部交汇,王潍、张益、博临等国道省道和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境内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 3 个热电厂,电力资源充足。 全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社会安定,为国内外各界朋友光临 XX、开发 XX,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 XX 工业坚持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发展方针,发挥地理环境优越和齐鲁石化公司座落境内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化工、塑料、建材、纺织和机电等主导行业。 60 多种产品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东欧、美国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电力电子、稀土材料、特种陶瓷、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项目在 XX迅速崛起。 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档次高、功能全的齐鲁化工商城成为全省化工生产 资料的集散中心 ,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 27 XX 农业一直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有“鲁中粮仓”美称,年粮总产稳定在 3 亿公斤以上,瓜菜总产 12 亿公斤,形成了粮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产基地。 XX 区 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XX 区 历史悠久,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 800 余年,是灿烂辉煌的中国齐文化的发祥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悠久。道路建设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