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内容摘要:

(隔绝水分); ②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刷油漆、涂油、烧搪瓷、镀上一层耐磨、耐腐蚀的金属铬、高温灼烧金属,进行“烤蓝”处理等(隔绝水分和空气); ③制成不锈钢;(改变内部的结构) 铁在与水、空气隔 绝的地方不生锈。 铁在多水的空气环境下最易生锈。 尤其在有盐存在的潮湿、有空气的环境中铁生锈明显、速度加快。 第八课 物质的变化和我们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两者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中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大小、位置的改变。 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 的物质,同时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现象的发生。 两者的联系是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先将石灰石、黏土按 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煅烧、研细而成。 第三单元 宇宙 第一课 地球的卫星 —— 月球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至西向东)运动,公转周期是一个月,恒星月 (月球公转 360 度 )周期为 天,朔望月( 两次满月的时间间隔 ) 周期为。 每个月的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月球的基本情况:体积是地球的 1/49,直径是地球的 1/4,质量是地球的 1/180,引力是地球的 1/6。 无大气,白天漆黑一片,万籁俱寂,昼夜温差大。 月海和环形山是月球最具特征的地形。 1969年 7月 20日美国“阿波罗 11号”宇宙飞船着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 2020 年 10 月 24 日中国自主研发并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第二课 月相变化 月球在圆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月相变化规律:①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 (月面朝西 )。 ②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 (月面朝东 )。 月相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 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月相 新月 峨眉月 上弦月 凸月 满月 凸月 下弦月 娥眉月 残月 农历 初一 初三、四 初七、八 十二、十 三 十五、十 六 十七、十 八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七、 二十八 月末 日月地位置关系 地月日一线 月地日成直角 月地日一线 月地日成直角 第三课 我们来造环形山 环形山是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大多数是圆形的,有大有小,是长期以来流星、陨星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 第四课 日食和月食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日食有三种类型:即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射到月球上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被地球挡住 ,便产生了月食。 因为地球比月球大得多,所以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而没有月环食。 第五课 太阳系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 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八大行星都以由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 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和土星,它们共同特征是有固体的核心和几千米厚的大气,体积大,卫星多,并且有光环。 太阳系中最亮的行星是金星,卫星最多的是土星。 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它由慧核、慧尾、慧发组成。 地球之所以有生命,主要是因为地球距离太阳远近适中,使地球上具有介乎 0度 100度的温度,这是水能在液体状态下存在的温度范围。 地球体积、质量大小适度。 使这颗行星有 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慧星,它的公转周期是 76 年,上次出现的时间是 1986 年,那下次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是 2062年。 第六课 在星空中 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星空划分成 8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