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延伸段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县间( m) 纵坡县间( %) XX 路 环北路 h= 人民路 h= ~ ~ 21 1. XX 路横断面设计 XX 路定位为城市支路,主要是为了满足服务功能需求。 标准段道路红线宽度为 24 米,共设置为两车道。 车行道道路横坡采用抛物线线形路拱,人行道采用直线型路拱,平均坡度为 %。 横断面提出方案如下。 道路布置为 3米人行道 + + +8米机动车道 + 米绿化带 + 米非机动车道 +3 米人行道 =24 米,此方案优点是增加了机非分隔带,保障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行车安全,并且增加了道路绿化。 道路 路面结构设计 1. 面层材料比选 目前城市道路面层材料主要有沥青砼,考虑到行车舒适性、施工工期和景观因素等,本次设计道路车行道路面结构均采用沥青砼面层。 针对道路的特点,对沥青砼材料进行比选,以找出最适合本次设计道路的沥青砼路面。 城市道路常用的沥青材料(上面层)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高粘度透水沥青砼( OGFC)、 SMA 改性沥青砼以及 常用的 AC 改性沥青砼。 22 高粘度透水沥青砼 ( OGFC)是指用大孔隙的沥青混合料铺筑、能迅速从其内部排走路表雨水、具有抗滑、抗车辙及降噪的路面。 设计空隙率大于 18%,具有较强的结构排水能力,适用于多雨地 县 修筑沥青路面的表层或磨耗层。 SMA 改性沥青砼具有密实、空隙率小、水稳定性及耐久性好,高温抗车辙能力强;高粘度透水沥青在防水、防滑、抗车辙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但高粘度透水沥青造价较高,工艺更复杂,后期维护成本和难度较高,且不适合低速道路,因其空隙易堵塞。 AC 沥青砼,如果优化矿料级配,使级配曲线接近 S 型,也能获 得较好的抗滑和高温稳定性,性价比最高。 因此推荐面层采用 AC 沥青砼。 2. 基层材料比选 基层主要针对水泥稳定碎石、二灰碎石及三灰碎石结构进行比较论证。 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做基层时的各种路面结构组合的基价虽高于采用二灰碎石及三灰碎石做基层时的各种路面结构组合,但二灰碎石及三灰碎石与水泥稳定碎石相比较,早期强度较低,强度形成缓慢,对外界温度和湿度变化比较敏感,在强度形成过程中易产生温缩和干缩裂缝;且二灰碎石的制备和施工过程相对复杂、工期相对较长;另外,与水泥稳定碎石相比,二灰碎石遇水后表面更易翻浆,使基层与面层产生 脱离。 因此本次设计推荐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做路面基层。 3. 路面结构 23 道路 路基设计 项目县域地基承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因此道路路基不需进行处理,仅对路基处于河塘或土质不良县段及桥梁接坡段等填土进行浅层处理,全线路基工程设计如下: ,清表厚度不小于30cm。 道路车行道路基换填宕渣不小于 30cm。 、拆迁建筑硬化地坪及圬工构筑物需全部挖除,然后分层回填压实。 3. 桥梁路段路基考虑不均匀沉降,防止桥头“ 跳车”,结合桥台搭板对台后填土进行处理。 台后回填材料采用 1: 1 砂碎石。 砂碎石和土工格栅交错分层回填,分层厚度为 100cm。 土工格栅采用纵横交错铺设,上下层接缝错开宽度不小于 50cm。 4. 本次设计道路沿线基本为填方路基,原则上采用放坡形式,坡率填方 1:。 局部挖方不深,挖方坡率采用 1: 1。 类型 路名 车行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XX 路 4cmAC13C 细粒式沥青砼 8cmAC25C 粗粒式沥青砼 乳化沥青透层 20cm 5%水泥稳定碎石 15cm 3%水泥稳定碎石 60cm 宕渣路基 4cmAC13C 型细粒式沥青砼 6cmAC20C 型中粒式沥青砼 乳化沥青透层 20cm5%水泥稳定碎石 15cm3%水泥稳定碎石 30cm 宕渣路基 6cm 彩色人行道板 3cm M10 砂浆 15cm C20 水泥砼 15cm 级配碎石 30cm 宕渣路基 24 5. 重力式挡墙采用浆砌块石,砂浆采用 M10,块石强度不低于 MU30。 6. 路基压实采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见下表: 支路路基压实度 交叉口设计 1. 交叉口设计原则 本次在交叉口设计过程中贯彻了如下原则,以使道路交叉口不失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保障节点各种交通流的高效运转。 ( 1)以人为本原则 优先保障交通弱势群体安全通过交叉口,加强交叉口景观建设。 交叉口缘石在满足车辆通行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小的转弯半径。 ( 2)综合性原则 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向流量、公交站点设置、交叉 口周围用地性质、管线布置、防灾要求等相关因素综合确定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 ( 3)协调性原则 与次干路和支路的交叉口都进行展宽,协调各方向的转弯车辆,填挖 类别 路槽底面以下深度 压实度( %) 填方 0~ 80cm 92 80~ 150cm 91 > 150cm 90 零填方 或挖方 0~ 30cm 92 30~ 80cm 25 方便组织交通。 ( 4)系统性原则 交叉口渠化设计必须从路网整体的角度进行系统考虑,不能孤立改造某个路口,将交通矛盾转到其他路口,而要以提高路网整体效益为根本目的。 ( 5)节约性原则 尽可能通过平交路口渠化来挖掘既有设施潜力,路口机动车道宽度可比路段窄。 ( 6)尽量减小交叉口面积 以缩短车辆通过停车线之间所需时间为原则,特别是与干路交叉口,停车线和人行横道的 位置尽量靠近交叉口的中心设置。 2. 交叉口选型 平面交叉口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并应符合满足下列要求: ( 1)平 A 类: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 A1 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平 A2 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不展宽交叉口。 ( 2)平 B 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 B1 类:干路中心封闭,支路只准右行的交叉口;平 B2 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平 B3 类:全无管制交叉口。 ( 3)平 C 类:环形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的选型,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平面交叉口类型 选型 平面交叉口选型 26 推荐形式 可用形式 主干路 主干路 平 A1 类 主干路 次干路 平 A1 类 主干路 支路 平 B1 类 平 A1 类 次干路 次干路 平 A1 类 次干路 支路 平 B2 类 平 A1 类或平 B1 类 支路 支路 平 B2类或平 B3 类 平 C 类或平 A2 类 3. 交叉口设计 ( 1) XX 路 环北路交叉口 XX 路为城市支路,环北路为城市次干道,该交叉口采用平 A1类,受信号灯控制,在交叉口进口道展宽 米,进口道为 2 车道,出口道为 1 车道。 ( 2) XX 路 人民路交叉口 该交叉口采用平 A1 类,受信号灯控制,进口道展宽。 交叉口进口道展宽 米,进口道为 2 车道,出口道为 1 车道。 交通 设施设计 1. 设计原则 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以“保障道路畅通、行车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为原则。 交通安全设施是道路工程最基本、必要的交通安全保障系统,它集交通管理、安全防护、视线诱导、隔离封闭多功能于一体,由交通标志、标线、安全护栏、防眩设施、轮廓标等组成。 本项目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满足人们群众的出行需要,坚持“安全、耐久、节约、环保、和谐”的设计理念,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 27 2. 交通标志标线设计 交通语言系统是将交通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交通标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中来,而交 通标志、标线就属于这个范畴。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交通语言是一种具有复杂的组合规则的特定的符号体系,是交通法规和交通组织与管理措施的有形的表现,也是交通系统向交通参与者提供交通系统相关信息的媒介。 设计良好的交通语言系统,设置得当的交通语言设施不仅使城市的每个角落都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而且使驾驶员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有了正确的引导,有效地展示了城市形象,提高交通管理的能力,对社会的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是构建和谐交通的点睛之笔,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 交通语言系统涉及到的相关领域包括: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学,心理 学,语言学,交通规划的相关知识,交通系统设计的相关知识等等,交通语言系统的提出不但是实际应用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和研究的需求。 本工程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按照国标 GB576820xx 的有关规定执行。 ( 1)交通标志 1)标志种类及基本规定 交通标志主要是指道路上的向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提供道路网相关信息和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的标志,主要有指路标志,指示标志、禁令标志,警告标志,旅游标志和施工县临时标志等。 28 本次设计的交通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种: a、禁令标志:包括限速标志、禁鸣标志、禁停标志、单行道路入口的禁止进 入标志、减速让行标志和停车让行标志等。 禁停标志采用蓝底、红圈、红杠;停车让行标志采用红底、白图案;其余禁令标志采用白底、红圈、红杠、黑图案。 b、指路标志:指路标志主要为十字交叉口标志,一般设在距交叉口 100 米处。 指路标志采用蓝色底,白色符号(反光的)。 c、指示标志:主要为车道行驶方向标志、单行道路标志,车道行驶方向标志一般设在距交叉口 70 米处,单行道路标志设在距交叉口 40 米处。 指示标志采用蓝色底,白色符号(反光的)。 2) 标志牌材料 标志牌采用铝合金制成,圆形的标志牌必须在它的周边加以滚边,大型的标志 牌必须镶以边框加强之。 3) 标志牌文字 标志牌内容涉及文字的,以中、英文表示。 板膜采用工程级反光膜,字膜采用高强级反光膜。 指路标志的汉字采用标准黑体(简体),字宽与字高相等。 ( 2)交通标线 1) 标线种类及基本规定 道路标线是标示在道路上的明确车辆行驶路线的交通安全管理设施。 包括在道路交叉口处的交通渠化标线,指示方向箭头,人行横道线,停车线,各车行道分界线,靠外边车行道的边线,导向箭 29 头等。 在港湾式停靠站设置停靠站标线。 2) 道路标线材料 道路标线采用反光热熔漆。 3) 防眩设施 一般路段,在两侧的人 行道采用种植低矮灌木进行防眩;对桥梁等构造物路段,采用防眩板防眩。 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路段,防眩设施应适当加高;而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路段,防眩设施的中心要适当下移,以避免眩光从防眩设施的上部或下部透过。 公交 停靠站设计 根据规划,本工程范围内不设置公交车站。 无障碍设计 三面缘石坡道 人行道外侧有绿化带的行进盲道设置 30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本工程在交叉口、人行横道线、单位企事业出入口及路面分隔带处设置方便残疾人通行和使用的坡道,并在人行道中设置人行盲道。 本工程人行道在交叉口、人行横道、街坊路口以及被缘石隔断处均设置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的缘石坡道,在人行道中设置盲道等设施。 施工及验收按建设部发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xx)执行。 人行道在交叉路口上均设置三面缘石坡道,坡度不大于 1∶ 12。 在道路等级较重要,人流量较大的交叉口人行横道推荐采用过街音响信号,方便 残疾人通行。 本工程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桥梁、公交车站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 无障碍设施设计时,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 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无障碍物铺设位置一般距绿化带或行道树树穴 ~ 米,行进盲道宽度 米。 行进盲道转折处设置提示盲道。 对于缺失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疾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疾者绕开。 同时, 路段人行道上不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 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度,斜坡坡度满足 1∶ 20 的要求。 31 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 1:20 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 1: 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底面不得大于 20mm。 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与隔离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 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 同时还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可以通过交叉口。 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 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人行道上进行方向坡度为 1: 20,行进盲道连续通过。 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多,出入口宽度打,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 1:20,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 桥梁设计 桥梁设计技术指标 : 汽车: 城- B 级 ; 人群荷载: 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 1120xx)计算取。 2. 设计基准期及设计使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