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1、水稻常发性虫害的一种。 水稻分蘖期受害影响其正常生长;中后期受害,影响产量更明显,特别是后期剑叶受害,造成秕谷率增加,损失严重。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一年发生四代。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趋绿和群集特性。 卵散产于叶片上,通常以叶背为多,初孵幼虫爬到叶尖卷叶取食,稍大幼虫则钻入叶心、叶鞘内或叶面上咬食叶肉,并吐丝将叶的两边纵卷结苞。 结好苞后就在苞内顺叶脉食叶肉及上表皮,被害叶呈现长短不一的条状叶斑。 幼虫老熟后,在植株下部及叶鞘部重新结苞化蛹。 一头幼虫一生可食害 5叶,被害严重田块呈现一片枯白。 成虫盛发期遇气温 22高湿、多雨日、雨量大,是大发生的预兆。 尤以 8 月下旬 9 月初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纵卷叶螟具有 2、较大的危害性,应重点进行防治。 近年来随着杂交稻和矮秆品种的推广以及栽培制度的改变,栖息环境和食料条件都较好,因此稻纵卷叶螟繁育快、成活率高,对水稻危害日趋严重。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特点和发生规律,我们总结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方法:(1)选用水稻高产抗病新品种,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防止水稻叶青迟熟。 (2)药剂防治应掌握在 2 龄幼虫盛发高峰期用药,施药应避开中午高温阶段,以免药物中毒。 (3)施药时要保持田间水层 5 厘米,可提高防效。 (4)药剂防治可用 50%甲胺磷乳油 15000 倍;50%甲基 1605 乳油 1500 倍;25%杀虫双水剂 1000 培均匀喷雾。 (5)生物防治在该虫产卵盛期,分批释放赤眼蜂,每次每亩释放 4 万头,连放 3 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