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评价玉米杂交种的基本方法内容摘要:

1、在正是育种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全国各地观看玉米品种试验的高峰时期。 在没有获得试验数据之前,只能根据田间观察做出定性的判断。 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评价玉米品种,因此会有许多种评价方法。 我以为,在田间评价玉米品种有“三看”最重要。 一看远观品种长势、株型、抗病性。 不但要看品种的植株整齐度,高度和生育期,更要重视植株形态、叶片繁茂程度、冠层通透性和抗倒伏性。 高杆大穗型品种投入产出效率低,适宜在低产的边缘化地区种植。 如果是为了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商品集约生产区域选择高产品种,则要选择植株较矮、生育期较早熟和耐密植的杂交种。 这类品种一般对环境比较不敏感,投入产出效率比较高。 对抗病性要有辨证的评价。 2、植物病理学者容易持绝对化的评价标准,适合在他们的研究领域里使用。 育种家在 12 个星期内的调查对象成千上万,要记载数十万个数据,迫使我们持客观与冷静的态度。 我们从病理学家那里学习知识与方法,但不可盲目接受他们的价值观与哲学思想。 除非他们也能深入生产实际,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标准与方法。 否则,我们应该建立满足育种家田间工作需要的评价原则与方法。 对抗病性持绝对化的评价观点可能会降低产量潜力和浪费资源,增加生产成本,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倒伏也属于首先要关注的田间表现,一个品种只要发生倒伏,就不能在集约经营的生产条件下推广种植。 插话:国内外也有少数玉米病理学家持有辨证的观点,通过阅读论文就能看出他们 3、之间的区别。 不要一棍子下去全都打死。 二看近观果穗着生位置整齐度。 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集约式经营的商品生产需要的是投资回报率高,对逆境不敏感的品种。 我们很难通过少数田间观察就判断品种对环境的敏感程度。 但由于果穗着生位置比植株高度对环境更敏感,因此变异系数高很多。 于是,我们可以观察果穗着生位置。 通常从行头观看一个高产品种,果穗位置很低,但是从第二株开始,穗位爬升,到了第 45 株就已经很高了,然后趋于稳定,形成一条抛物线。 这就是属于对竞争性环境很敏感的基因型。 如果在低产地区种植尚可,但在高产环境下种植,就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所以,我们要特别记住那些穗位整齐度很高的品种。 通常,这样的品种很少。 但只 4、要出现一个这样的品种,就要牢牢记在心中,等待后期对照产量结果,作出抉择。 三看深入行间观看果穗大小整齐度和结实饱满度。 果穗大小整齐度一看便知,不必细说。 还要剥开苞叶,观察籽粒结实习性。 一般秃尖或虚尖的品种产量数字会很高,产量潜力可能会很高,但这样的品种对微环境变异相当敏感,且不要说大环境变异了。 果穗大小的非遗传变异也反映了基因型对微环境敏感。 因此,这类品种属于风险性很高的品种,要仔细观察和记载。 即使后期产量数字很高,也要慎重抉择。 这类结实不良的品种对光照、温度、降雨和密度都相当敏感,而且可能出现的问题防不胜防,断不能用在集约经营的高产地区。 这“三看”是比产量数字更致命的评判标准,虽然没有从品种区 5、域试验的结果中反映出来,但却决定一个品种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命运,因为这些符合农民的选择。 我们要记住,农民的选择比电脑更聪明、更现实。 留下可靠的记录。 即使获得了试验数据,这些田间评价和判断记载仍然是有效的辅助选择依据,而且甚至是比产量数字更具有影响力的选择依据。 田间观察经常要对各种数量与非数量性状进行评价。 但即使是数量性状,也不可能逐一测量。 包括植株高度等,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逐一度量许多性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分级评分的办法去解决。 即采用国际上流行的 15级的分类计分方法,对各种性状给出数字计分。 这正是育种家需要的简单而实用的记载方法。 国内有的植物保护专家修改了以往复杂的评价标准,用 19 6、 级单数来记载,仍然存在无辜耗费脑力和容易引起脑力疲劳的缺陷,不适合育种家在田间大量观察和记载。 5 级标准很简单,对任何性状,均以 1 为最佳,以5 为最差。 例如 1 是对病害免疫或极少得病。 5 则是全株枯死。 又比如,1 表示植株长势最壮,形态最好、花粉量充足或者不发生倒伏等。 5 则相应地表示植株长势弱,形态最差、花粉量极少或者严重倒伏。 对任何性状都可以用 15 来评分。 这就像是班主任老师给每个学生判卷打分是一个原理。 我们只要对观察的性状逐一给出一个小区的总体评分就可以了。 这样,即减轻了田间脑力劳动量,又可以较可靠地评价品种的各个特征与性状。 如果需要用一个数字来衡量品种,只要把这些评分进行加权处理就可以了。 但加权系数需要以试验为依据。 同时需要经过统一培训和实践来积累经验。 但这比复杂的标准还是要简单得多。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