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害面积大,据笔者调查,2006 年桐城市棉花受害面积近 400害程度深,受害田块绝收近 30。 棉花枯萎病的病菌顽固,且传播速度快。 为了保证棉花的正常生产,保证广大棉民的利益,必须及早识别此类病害,并做好其防治工作。 1症状识别棉花枯萎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等形式在土壤中随种子越冬,来年遇外在环境适宜时通过种子、土壤或操作工具传播。 每年的 67 月份,当地温接近30,雨水多而且分布均匀时,该病变成重发之势,但地温过高发病反而受到抑制。 重茬田块发病机会加大,而且发病程度逐步加重。 棉花从苗期到蕾期均能发病,现蕾期症状最明显,受害棉株叶色逐渐变深,叶面皱缩,节间较短,严重时植株矮小 2、畸形,叶片脱落。 根据叶片的颜色,可将其病变分成 3 种类型。 11 黄色网纹型叶片沿叶脉部分变黄,后变为褐色,病部呈网状斑纹。 12 青枯型病叶突然萎蔫,症状似被开水烫过,有时整株呈半边叶片萎蔫症状。 13 紫红型叶片变成紫红色,病部叶脉褪色,叶片变薄。 将病株沿丝向剖开,在木质部能看到深褐色条纹,重病植株叶柄断裂并有深褐色小点,这是棉花枯萎病的典型特征。 2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技术21 生物防治棉花枯萎病病菌生命力强,传播途径多,蔓延快,植株一旦发病就较难控制,因此应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11 有效控制传染源。 引用经检疫的优质良种,尽量不用自留种。 种子在播种前一定要经过药物杀菌处理,最好采用包衣 3、种子。 212 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苗床及营养土不能含有病菌,苗床周围要用棉隆进行消毒,拔除病株后的周围小环境也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加强棉田管理及田间调查,将棉田中的枯枝败叶集中进行销毁,对有病株的田块要建立档案,加强对病田收获的棉花的管理。 进行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的肥料结构。 水旱轮作 23 年,待彻底消灭病菌后才能再度种棉,同时少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 2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 500 倍 25使百克药液加 500 倍“美洲星”液肥进行灌根,每病株灌 100150病较重田块可间隔 57d 再灌 1 次,磷酸二氢钾溶液加 1的尿素液,每隔 57d 进行叶面喷施,连续喷23 次,防效甚好。 也可选用 32克枯星乳油 10002000 倍液,在棉花苗期和现蕾前各喷雾 1 次;或用绿色木霉?烯酰吗啉水分散片剂 300600 倍液,在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喷雾 34 次;棉花 35 叶期用 锰酸钾水溶液叶面喷施 1 次。 棉花开花时用 溶液喷施第 2 次,对棉花枯萎病有一定防效。 专利查询。桐城市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相关推荐
后,常常很不安。 打电话没人接,我立刻坐三个多小时公交车回去看他们,其实他们是去打麻将了。 我妈妈让我总在内疚中。 ⑽我会画漫画,因为小时候受到的歧视,让我看清世界的假象。 妈妈对小孩的爱可能是有条件的,而亲戚对待你的方式就是社会对待你的方式,非常现实。 ⑾小时候我说话结巴,别人讲一句话 30 秒,我讲三分钟。 老实说,不管亚斯伯格症多不好,至少它取代了蠢。 ② 如果有时光机器让我回到小时候
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追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
理体制 C.新经济政策 D.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 【 解析】依据材料中“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拿得更多”等信息分析可知,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为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应当从农民、小资产阶级生产者手中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据此分析可知, B 项符合题意;A项与“社会主义经济”不符; C 项与“拿得更多”不符; 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导工艺造型技术1诱导工艺造型的特点 与传统的手工造型工艺不同,诱导工艺造型是通过人为调控,所用素材使其尽量自然长成。 例如:鱼儿需要光滑并长着翅形鳍条的片状灵芝;鸟雀得用羽状的长形灵芝盖作主体。 要使灵芝生长成这种千姿百态,就得掌握影响灵芝形态的环境条件。 2灵芝形态与环境条件 影响灵芝形态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光、气、湿、温等气象因子。 (1)光照 灵芝对光敏感,主要表现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