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甘薯高产配套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有地上部长势旺、薯块产量高的特点,因此必然对栽培条件有不同要求,应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发挥脱毒薯最大生产潜力,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近几年来,通过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总结出脱毒薯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如下:层深厚能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这是夺取高产的基础。 甘薯约有 80%的根分布在 30 厘米以内的土层里。 25 厘米以下土层通气性差,不利于薯块膨大。 5米深的土层是脱毒薯生长比较适宜的环境。 耕层深度以25米为好。 建立高产脱毒薯田,除应要求土层深厚、疏松以外,还要肥沃,才能源源不断 地供给脱毒薯所需的养料,使其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生长。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甘薯多种在旱薄地上,缺乏养分的现象比 2、较普遍,而甘薯又是吸肥力很强的作物,因此,补充养分十分重要。 为脱毒不改变种性,栽培技术与原来基本相同。 但脱毒生长势旺盛,应注意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 )提前育苗:脱毒薯萌芽性好,出苗提早 1。 况且产苗量多、质量好。 为确保适时早栽,达到一茬栽齐,脱毒薯要早育苗、多育苗、育壮苗。 (2)选用壮苗:原原种苗和原种苗,为扩大种植面积,剪苗次数多,一般情况苗质相比之下较差,再加之有的需要中途运输薯苗易遭受损伤,所以培育壮苗和选用壮苗十分重要。 并在运输脱毒苗时,采用拉泥条的办法,保护脱毒苗不过多的丧失水分,同时还要注意轻装、轻放、轻运,保护好脱毒苗不受损伤。 (3)足墒栽插:无论春薯或夏薯,一定要足墒栽 3、插。 墒情差的应浇好窝水,达到栽一棵活棵。 栽前应用磷酸二氢钾或甘薯膨大素浸苗,提高成活率,早扎根,早结薯。 (4)适时早栽:春薯应采用地膜覆盖以提高地温为主体的增产措施,应当利用早春低温时盖膜的增温效果提早栽插。 一般比正常栽插期提早 5。 此外,栽时每 方米用呋喃丹 1 千克,丢窝防治地下害虫。 须根据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确定合理密度。 根据肥地宜稀,薄地宜密的原则,在发挥群体增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单株增产潜力。 一般栽植密度肥地每 方米 3 000 株,中等肥力每 方米 3 500株,山区薄地 400000 株。 脱毒薯夏栽,栽采苗圃剪下的蔓头苗,方米 3 50000 株,短蔓型品种密度可稍大,中蔓型品种密 4、度要小些。 )查苗补缺:脱毒薯苗质量总有差别,人工操作更不可能做到规格完全一样,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小苗和缺株现象。 为保全苗,必须及时实施查苗补苗。 一般栽后 2就应随查随补。 补苗过晚苗株生长不一致,大苗欺小苗,起不到保苗作用。 补苗应当选用一级壮苗,补一棵,活一棵。 补苗时要避开烈日照晒,选择下午或傍晚进行。 最好在田边地头栽一些太平苗(备用苗)。 补苗时,连根带土一起挖,栽后要浇水,以利成活。 同时要查清缺苗原因,如果是因地下虫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用毒饵诱杀防治虫害,因土壤水分不足造成的缺苗,应结合补苗浇水保证成活。 (2)中耕、化学除草:中耕一般在生长前期进行,宜早不宜迟,第一次中耕时要结合培土,使栽插时下 5、塌的垄土复原。 中耕一二遍后,每 方米用 捕净 60升,对水 40克,禾草叶期至三叶期,在早晚喷施,注意中午或高温时不宜施药;喷药时防止飘移到禾本科作物上。 (3)早追肥:追肥宜早不宜迟,一般栽后 30为宜,施用量应根据植株长势决定,但也要根据甘薯适宜的土壤养分含量来确定施肥量。 据山东农业科学院对脱毒甘薯试验表明:土壤养分的适宜含量为水解氮 40克千克,速效钾 120 毫克千克,速效磷 20 毫克千克;要慎重使用氮肥,过去有氮肥过多、脱毒薯茎叶徒长的现象,应注意防止徒长;要增施钾肥,甘薯喜钾,吸收钾元素为氮素的 2,钾有明显促使薯块膨大的作用。 目前薯田一般钾肥不足,故要注意增施。 据试验,脱毒徐薯 6、18 在 6 月 17 日栽的夏薯,7 月 12 日迫肥试验结果:以追施氮、磷、钾肥(每 方米追施碳酸氢铵 15 千克、硫酸钾15 千克、过磷酸钙 25 千克)每 方米产鲜薯 4029 千克,比对照每 251 千克,增产 45%,产量居第一位;追磷、钾肥,每 方米产 3 699 千克,比对照每 方米 921 千克增产 居第二位;追氮、钾肥,每 方米产 3438 千克,比对照每 方米增产 660 千克,增产 居第三位;追氮、磷肥,每 方米产 3 180 千克,方米产 402 千克增产 以上试验说明:脱毒薯氮、磷、钾配比,以 1:宜。 高产田脱毒薯苗团棵期,每 方米增施硫酸钾 15 千克左右,过磷酸 7、钙 25 千克以上为宜。 追肥应以前期为主,达到前期肥效快,促苗早发,中期肥效稳,保持茎叶健壮不徒长,后期不脱肥早衰。 (4)覆盖麦草:据试验,脱毒薯田增产 丘陵旱薄地增产 20%左右。 它具有如下好处:一是节省投工。 凡是盖麦草薯田,一般中耕 1 次,节省 2 次中耕;二是防旱保墒。 据试验,盖草比不盖的,0米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8%,10米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 盖麦草可减少水分蒸发,并利于深层水分上移增强甘薯抗旱性,这是节水的有效措施。 据试验,因旱田脱毒薯生长中期遇到干旱,盖草比不盖增产极为显著,达 20%以上。 此外还能有效地防止次生盐碱化;三是抑制杂草。 脱毒薯生长正处于高温多湿季节,田间杂草丛生, 8、前期中耕除草,中后期人工拔草,既消费劳力,又消耗养分。 据调查,7 月 10 日每 方米盖麦草 400 千克,8 月 25 日调查,每平方米只发现 2棵小草,比对照减少杂草 87%,同时还能抑制甘薯茎节根下扎;四是防止土壤板结。 盖麦草可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地面,从而减轻表土板结和水土流失;五是覆盖的麦草经过夏季高温和潮湿充分得到腐熟,脱毒薯收后耕翻土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发暄又肥田,有利小麦增产。 具体操作方法:脱毒薯田中耕和追肥结束后,将麦秸和麦糠均匀地撒进薯田,不要盖住薯苗,每 方米盖麦草 400 千克左右,厚度 米为宜。 过薄起不到防旱保墒、抑制杂草、肥田等作用;过厚土壤透气性差,不利于薯块膨 9、大。 (5)控制徒长:据调查,脱毒苗栽后发根成活快,生长势强,明显优于对照。 在不同试验中,栽后 30 天,新大紫脱毒苗主茎平均长度比对照多 米,增长 群力 2 号和徐薯 18 分别增长 由于脱毒薯生长旺盛,分枝多而壮,地上部茎叶鲜重也显著高于对照。 脱毒薯叶面积系数一直都比对照高,在 8 月下旬至 9 月初严重干旱,脱毒薯叶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对照的叶面积系数下降极为明显,由此说明生长旺盛,直到收获期叶面积系数还保持 利方面是叶面积系数大,光合面积大,制造营养物质多,块根膨大得快、产量高。 但从不利方面看,由于脱毒薯生长旺盛容易徒长。 所以,生长前期要注意打顶,抠断薯拐周围的根系,防止徒长,此外化学控制 10、徒长,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 试验结果表明:每 方米用 15%多效唑 80 克加 1 支维他灵 4 号,对水 70 千克,在团棵期和封垄期各喷 1 次,完全可以控制脱毒薯徒长。 (6)提蔓不翻蔓(秧):试验证明,甘薯翻秧既费工,又减产,翻秧次数越多,减产越重,因此要保护茎叶,防止翻秧。 对土地肥沃、茎叶旺长地块,可结合拔草提蔓 2 次,但 8 月底后要停止提蔓。 (7)叶面喷肥液:甘薯生长后期,根部吸收能力减弱,可喷施叶面肥,喷肥种类因长势而定。 一般茎蔓长势弱的丘陵坡地、平原沙薄地或有早衰表现的田块,可喷施 1%的尿素液;茎叶长势偏旺,可喷 磷酸二氢钾溶液或2%过磷酸钙浸出液,还可喷 2%的硫酸钾溶液或 5%草木灰水;一般田可喷氮、磷、钾混合液,如喷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 75克,10喷 1 次,共喷 2 次。 此外,可用甘薯膨大素进行叶面喷洒,它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复配剂,无毒、无副作用,喷施后,茎、叶光合作用增强,加速薯块膨大,一般增产 19%左右。 每 方米用 10 克(1 包)膨大素,对水 20 千克,进行叶面喷洒,每隔 7喷 1 次,连喷 2。 专利查询。脱毒甘薯高产配套技术
相关推荐
1、于双孢蘑菇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产菇量猛增,加之产品消化渠道单一,故收购商对鲜菇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直径在 24 厘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效益和菇农的生产积极性,蘑菇种植季节将临,现就如何控制蘑菇个头大小,谈谈笔者的经验体会。 一、更换菌株现在广西普遍使用的蘑菇品种为“株,这是一个大粒型杂交种,其主要优势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个头大、产量高,但符合商家收购规格的相对较少。 如有定货合同时
营阶段,国家规划的湘江高等级航道增至 585 千米。 至此,湘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的 8个梯级已全部建成。 湖南省打造“东方莱茵河”的梦想初步实现。 菜茵河是欧洲一条最有名的国际河流,航运十分便利,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 材料二 湘江干流 8 大水利枢纽示意图 (图 一 )。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河流上建设航电枢纽,是为了改善航运条件,但是也产生了一些诟病。 如船舶 在通过船闸时
2、发展前景,纷纷表示要投资建厂。 作为食用菌工作者,在为食用菌产业欣欣向荣的局面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不仅也有些许的担心,回顾二十多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生产上大起大落的事件历历在目,而当时大起时的情景和现在生产白色金针菇热情高涨的局面却有几分的相似,但愿是杞人忧天;再从目前一些渠道反馈的信息分析来看,由于受白色金针菇的消费群体的定位限制
1、薯 7 号”高产栽培技术 苏薯 7 号系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以济薯 10 号为母本,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长蔓,中晚熟新品种。 我地自 1998 年引进后进行了茎尖脱毒,并培育出了脱毒苗。 经过近几年的试验推广,该品种表现高产、优质、抗病,是一个值得大面积推广的甘薯品种。 心脏形,叶脉紫色,茎色绿带紫,蔓中长,分枝 57 个,生长势强,薯皮红色,光滑,薯肉白色,薯块纺锤形,出于率 30%
C酶的 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C酶被激活。 (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 H区传入纤维施加 HFS,休息 30 分钟后,检测到 H 区神经细胞的 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明显增 加,该结果为图中的 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 A 受体胞内肽段( T)被 C酶磷酸化后,
) C和 D ( 3)缺氧 30.( 9 分)将室温( 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 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 组放入 41℃ 环境中 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 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