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稻瘿蚊防治内容摘要:

瘿蚊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省,1 年发生 78 代,以710 月晚稻秧田及本田分蘖期发生最重。 一、危害特征。 稻瘿蚊以幼虫潜入水稻叶鞘内侧,蛀入生长点吸食汁液,生长点受刺激后形成“大肚秧”,心叶停止生长,叶鞘愈合并生长成管状,即“标葱”,对产量影响较大。 稻瘿蚊以幼虫在田边、沟边的杂草上越冬,每年 4 月份开始出现成虫。 成虫多栖息在近水面的稻丛基部或杂草丛中,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喜阴凉环境,在高温酷热、不通风的环境下很容易死亡。 稻瘿蚊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在 80%以上,多雨高温天气有利于稻瘿蚊的大发生。 二、防治方法。 防治稻瘿蚊,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铲除田边、沟边的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在发生期间用药剂防治,秧田在秧苗一叶一针期、本田在抛秧或移栽后 57 天,每亩用 48%乐斯本乳油 200250 毫升,拌沙或尿素撒施,撒施时尽量做到均匀。 乐斯本除对稻瘿蚊有出色的防效外,还能兼治同期发生的三化螟等其它害虫,能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