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种植密度由适当密植改为少本稀植内容摘要:

季晚稻营养生长期较长,高产栽培主要走小群体壮个体、足穗大穗途径。 降低基础群体是保持群体适度发展,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在适期早播早栽条件下,分蘖发生早,有效分蘖期延长,稀植是控制早播早栽后群体过大的重要配套措施。 育秧技术的改进,稀播秧苗、旱育秧苗、短龄秧苗等健壮秧苗移栽后具有起发早、分蘖力强等优势,为减苗而又足穗提供了保证。 因此,单季晚稻高产栽培一要改适当密植为少本稀植。 杂交水稻以单本移植为主,行株距由以往的 78 寸45 寸改为 8 寸57 寸;常规粳稻每丛本数由 23 本改为 2 本左右,行株距由以往的 78 寸4 寸,改为 78 寸5 寸;二要降低基础群体,即减少起点苗数。 常规粳稻由每亩丛数 、基本苗 56 万,下降到每亩丛数 、基本苗 34 万;丛下降到 丛,每亩基本苗由 降到 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