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麦33(小麦)内容摘要:

1、3(小麦) 皖麦 33 由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育成,原品系号为安农 8729本组合为中作8131农 8326。 特征特性=皖麦 33 属春性、中熟、全生育期 200220 天。 分蘖力中等,但成穗率高。 叶片直立。 株高 80 厘米左右,抗倒伏能力较强,穗纺锤形,白粒,籽粒半角质到角质。 抗叶锈病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 19921994 年参加安徽省淮南片区试,两年平均亩产 克,19931994 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克,9941996 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大区试。 两年平均亩产 克。 较对照增产 居供试品种第二位。 该品种品质经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 2、一般可达 干基),粉质仪形成时间 7 分钟,稳定时间 较好的栽培条件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达 粉质仪形成时间达 定时间 钟,面包体积 825 厘米 3,面包评分 88 分。 培育者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地区及技术皖麦 33 适于沿淮及江淮地区或淮北地区种植。 栽培规程: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 每亩基本苗 15 万左右播量:910 千克播法:耕整地后机播或采用免(少)耕机播,达到一次出全苗、齐苗。 控返青肥,重施拔节肥,搞好叶面喷肥。 亩产 400 千克麦田,一般亩施纯氮 15 千克,五氧化二磷 5 千克,氧化钾 10 千克。 氮肥基肥占 65%,拔节孕穗肥占 35%。 开花灌浆阶段喷施 1%2%的尿素和 磷酸 3、二氢钾溶液,每亩 6070 千克,喷 23 次。 后期防早衰,叶面喷施活性肥。 中后期开沟排水,防止湿害。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水防渍沿淮和江淮地区,小麦生长期间降水较多,常形成内涝或渍害,严重影响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造成叶片功能期缩短,青枯逼熟,同时麦田湿度大,加重病虫草危害,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 整地时应开好麦田一套沟,建立高标准排灌体系,做到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确保雨止田干,防渍害,防早衰。 小麦生长期间,若遇干旱,应及时灌溉。 霉净等药剂拌种,抽穗期视天气降雨情况防治赤霉病,后期穗蚜及时防治。 返青期根据植保测报及早采用井岗霉素加粉锈灵混喷防治纹枯病。 扬花期遇雨注意防治赤霉病,中后期及早查治白粉病和蚜虫。 全储藏在收获脱粒、干燥和储藏过程中,应避免因机械损伤、霉变、虫蛀等原因引起的品质下降。 审定情况 1997 年 8 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