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内容摘要:

2、,而叶色突变体是开展光合作用研究的理想材料。 据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吴自明介绍,水稻黄绿叶突变体 栽培稻品种“镇恢 249”自然突变体。 该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颜色相比,幼苗为黄色,易与正常幼苗区分,且不受环境影响;中后期缓慢变绿,后期叶色接近野生型。 虽然 变体生长量和单穗重较野生型低,但分蘖能力增强,成穗率增高,熟期适中,产量达到每公顷 (亩产 ),因而具有较大的研究利用价值。 要把水稻黄绿叶突变体 用到生产上,首先就要找到导致叶绿素发生突变的基因。 为此,研究人员的这一发现为水稻高光效生理研究和水稻黄绿叶突变体 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比如,在良种繁育和杂交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 绿叶基因导入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当中,利用叶色变异作为标记性状,不但可以测定水稻种子纯度,大大降低田间检测种子纯度的成本和时间,还可在苗期去杂,克服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制种时常见的由于温度变化而造成育性恢复所带来的杂交稻产量下降的损失。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