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稻结构调整技术对策及主要优质品种内容摘要:

2、总面积的 37%。 之后随着杂交中晚稻的选育成功与推广应用,引发稻作结构的第二次调整,一季中晚稻面积扩大,早稻面积逐年下降,80 年代平均种植面积下降为 14760 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 30%。 随着城乡居民食物结构的改善,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早稻成为第三次稻作结构调减的首要对象,90 年代早稻年均种植面积进一步降至 12094 万亩,约占水稻总面积的 26%。 1我国早稻生产结构调整的技术对策如何在当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我国早稻生产,我们提出如下技术建议:第一,保持早稻面积及其产量的相对稳定。 从国内看,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不断增加,粮食需求总量呈上升趋势,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生产 3、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近年来,相对于中稻和晚稻,早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明显,2000 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降至历史最低点 10005 万亩,比 1999 年减少 1395万亩,减幅达 是历史上减幅最大的年份,减幅超过 10%的省份有海南、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和浙江,其中浙江减幅最大,达 如继续大幅下降,将对水稻总产量构成严重威胁。 从国际看,稻米的国际贸易量比例相对于小麦、玉米等作物要小得多,1999 年为 2500 万 t 左右,仅占世界稻米产量的 相当于我国稻米产销量的 20%。 除泰国、越南、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主要产稻国基本上是自产自销。 作为世界稻米生产和消费大国的我国,寄希望于进口稻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因此,早稻生产结构调整的重心应该放在调优品质、调高效益上,在调优品质的同时必须兼顾产量,提倡种植优质高产或中优质高产的早稻品种。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