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题新人教版第28套内容摘要:

斯绩。 ”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1916 年 5月 6 日,在有 260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 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 在列举了中 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 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 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 阅卷的所有老师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识见高超,理境澄沏”,“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 !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含英咀华”以示嘉奖。 周恩来曾在南开校刊上 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 ”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 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 4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 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 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 ?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 ”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 1915年 1月 ,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2月 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 在此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在《尚志论》中,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 !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论述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希望者何 ?志是也 !”他在文中写道:“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 ”“‘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也。 ”他所主张的“计其大 ”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全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气象磅礴。 国文老师的评语是“词腴气畅,生发不穹”,即语言丰富,文气通畅。 1915 年 3 月所作的《论名誉》一文,最能反映青年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 在700多字的文章中,周恩来不仅对于名誉的发生、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对待名誉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 文章慨叹:“智者遇之顿时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 倒世人,尽入壳中”。 他列举孔子作《春秋》等事例,论述了舆论与名誉、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那些只谋求名誉,不计及实事,欺世盗名之徒:“若夫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 ”他告诫世人,要以正义为准绳决定如何行动,不要“幸存邀名之心”,相信“千载之下”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 这不是周恩来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1917年 6月,周恩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国文最佳者”特别奖。 (选自 2020年 2月 27日 《光明日报》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 A.物质生活的清贫影响了青年周恩来的人生观,使他养成了以艰苦朴素为荣的优良品质,一心向学,埋头苦读,深受赞誉。 B.《诚能动物论》思路缜密,用中外历史名人政绩为例,阐明了必须崇诚信、弃诈伪的观点,并指斥当时反动统治者的愚蠢。 C.周恩来所写文章被老师激赏,并获得严修先生的盛赞,因为他面对民族危机敢于大声疾呼,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 D.周恩来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把个 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不计个人得失,不求个人荣辱。 E.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写文章激励人们的事迹,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人格和崇高追求。 (2)文中大量引用周恩来文章的原文和老师的相关评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说明。 (6分 ) (3) 周恩来所写文章“识见高超,理境澄沏”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 (4)年轻的周恩来在思想、性格、人生观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伟大与高尚对你有什么启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8分 ) 四 、语言文字 运用( 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成语 使用 恰当 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政府关门意味着什么。 许多国会和白宫职员休假之后,一些美国媒体开始 一五一十 . . . .地讨论这一看起来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B.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 . . . . ,并要他赶快请客。 C. 因为有了充足的 伏笔铺垫 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莫泊桑 小说 《项链》 的情节显得 波澜 . . 壮阔 . . ,悬念 丛 生 ,让 读者 回味无穷,赞叹不已。 D. 在以 “ 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 ” 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 半斤八两 . . . . ,势均力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