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稻区一季中籼稻中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内容摘要:

1、象条件差异显著。 目前,除四川盆地尚有部分稻田因旱等雨迟栽外,稻区内大部分田块已先后进入本田管理阶段。 本阶段既是促进分蘖获取足够有效穗的关键时间,也是为后期的壮秆大穗夺高产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只要技术措施对路,完全可以弥补前期不利影响。 因此,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时看苗,分类指导,切实加强中期管理。 一、加强正季移栽稻田管理当前,除及时完成正常的田间管理作业(如查苗补缺、浅水灌溉、早施分蘖肥、化学除草)外,还应根据今年的特殊情况,重点加强病虫草害的防除和晒田控苗两大技术:一是病虫害防治。 受暖冬和持续干旱高温天气影响,螟虫越冬基数大,发生面积广;叶瘟开始较大面积出现。 因此,预计今年属病虫害偏重发 2、生年份。 各地植保部门应加强调查和测报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相关媒体,把病虫情报、药剂选择、施药时期、剂量、方法等传播到千家万户,对症适时用药,减少病虫灾害损失。 二是晒田控苗。 在四川盆地,遭受持续干旱的农民具有强烈的“惜水”思想,只要有水则必然把田块灌足;在云南,由于连续低温阴雨,前期的秧苗素质较弱,栽入本田后分蘖发生缓慢。 各地应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将晒田的时间选准,程度到位,既实现节水,更夺取水稻高产。 二、四川盆地干旱区的当务之急是作好“保苗”工作在等雨迟栽的地区和栽后就缺水的田块,只有保住了苗,才能保住希望。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扩源。 依靠人工降水、开采地下水等各种手段,尽全力保住 3、秧田的秧苗。 对于已经移栽的田块,尽一切努力补一次水,防止干旱死苗,同时可以采取覆盖保墒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田面蒸发。 二是防止苗床老秧。 在苗床大力推广“烯效唑浸种+多效唑”喷苗的技术,实现化控防老苗;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水育秧的秧田采用抽苗移栽等办法,可以降低单位面积的苗床载苗量。 三是推广节水栽培技术,确保早栽满栽。 相对早栽,既是减灾措施、更是增产措施。 然而水稻必须在田面有水、最低限度是土壤达到饱和状态才能移(抛)栽。 只有全面推广节水栽培技术才能既实现相对早栽,又实现满栽。 主要节水栽培措施包括匀水、撵水栽秧,杜绝栽后“洗手干”死苗;撬窝移栽,免耕打孔旱栽水管;栽后覆盖,减少水分蒸发。 在高寒山区还可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三、科学管理迟栽水稻迟栽水稻减灾栽培的技术关键:一是移栽时适度增加用秧量和密度,如秧苗太高,可去掉部分叶尖。 二是肥料施用强调重底早追,在 6 月 5 日后才移栽的水稻提倡“底肥一道清”。 三是孕穗阶段重点防治螟虫,减少“白穗”损失。 如果秧苗在秧田已开始拔节,可在移栽成活后,在离地 3540割掉幼穗,早蓄再生苗并加强管理,以夺再生稻的丰产(亩产 350 公斤以上)。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