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锈病内容摘要:

2、8291722(m);冬孢子双胞,棒状,顶平,柄短暗褐色,大小 39571518(m)。 冬孢子萌发时产生 4 个小孢子,侵染转主寄主,产生锈子器和性子器。 性子器橙黄色,球形至扁球形,大小80145m,埋生在寄主表皮下,产生橙黄色椭圆形性孢子。 锈子器生在对应的叶背病斑处,坏资本主义,能产生链状球形锈孢子,大小16261620(m)。 与小麦条锈菌区分时,挑少许夏孢子,滴一滴浓盐酸或正磷酸,加盖玻片镜检,条锈菌夏孢子原生质浓缩成多个小团,叶锈菌则在中央浓缩成一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叶锈病菌是一种多孢型转主寄生的病菌。 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在唐松草(和小乌头(形成锈孢子和性 3、孢子。 我国尚未证实有转主寄主,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 该菌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广大麦区的自生麦和晚熟春麦上以夏孢子连续侵染的方式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并向邻近地区传播,其越冬形式和越冬条件与条锈病类似。 该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气温 2025经 6 天潜育,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秋苗发病后,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 北方春麦区,由于病菌不能在当地越冬,病菌则从外地传来,引起发病。 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 一般 9 月上、中旬播种的易发病,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 毒性 4、强的小种多,能使小麦抗病性“丧失”,造成大面积发病。 防治方法主要靠种植抗病品种,辅之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 (1)种植抗耐病品种如黄淮海地区种植陕农 7859、冀 5418、鲁麦 1 号、小偃 6 号、徐州 21 号等冬小麦品种。 此外,近年新选育的抗叶锈冬小麦品种有:京冬 1 号、8 号,京核 3 号(京核 931),京 411、北农白,皖麦 26、27、28 号,绵阳 26 号,百农64,周麦 9 号88 系,新宝丰(7228),豫麦 39(豫农 8539),早麦 5 号,劲松 49 号,兴麦 17 号,滇麦 19 号,秦麦 12 号,冀麦 48、40、冀 92021 新系等;春小麦品种有: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