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段考新人教版第395套内容摘要:

枯木头似的 ” 等词语,及 “ 哼 ”“ 拂袖而去 ” 等动作来表现他的 “ 冷酷 ” 和对女婿的 “ 挤兑 ”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 监督的力量 !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一生 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 D、 文章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 “ 岳父 ” 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的思考: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 ! E、 文章在老人之 “ 言 ” 与秦松之 “ 行 ” 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执啼笑皆非。 但事实上,包裹在 “ 岳父 ” 冰冷外衣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 ( 2) 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 (6分 ) ( 3) “ 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 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 ” 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 这么认定秦松是奸臣。 ( 6分) ( 4) 小说结尾秦松 “ 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 ” ,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 说说你的看法。 (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 1907 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 1911 年,杨荫榆毕业回国。 1913年 ,她担任江 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 1918 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 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遭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 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 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 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 8月 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 4个班级。 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 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 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 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 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 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 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 1927 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 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 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 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 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 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 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 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 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 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 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 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 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 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 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 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 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 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 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 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 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 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 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 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 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 ”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 摘自《读者》 2020年第 2期 ,有删改)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B、不幸的婚姻或许对杨荫榆有影响,她 性格刻板,遇事不通融。 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C、在北京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E、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最终,她辞去教职。 ( 2)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 6分) ( 3)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 6分) ( 4)杨荫榆一生坎坷,经 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淅沥的秋雨湿透了他的衣服,画出了他瘦削凸起的胛骨,他双手交叉护在胸前,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 噤若寒蝉 . . . .。 B、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高三是关键时期,所以,同学们不怕苦累,只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有 立锥之地 . . . .。 C、天冷,晚上打车的人很多。 在市府广场一带,人 们成排地 搓手顿脚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