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内容摘要:

2、蒸发即土壤蒸发,在小麦生育前期,苗小、叶片少,地面覆盖较少,棵间蒸发量大,棵间蒸发一般占小麦总耗水量的 3040%。 由于它并非植株直接吸收利用的水分消耗,因此,应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降低其耗水量。 叶面蒸腾是小麦正常发育中所必需的生理耗水过程,一般随着温度的逐渐加大,故在小麦生育的中后期,叶面蒸腾耗水量占小麦总耗水量的 6070%,抽穗及开花期叶面蒸腾量最大,其日平均耗水强度可达 米。 小麦耗水量多少和产量高低、气象因素以及应用的技术措施有关。 通常是随着产量的提高而耗水量也加大,但并不是呈比例的增加。 原因是在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 气候条件对小麦耗水量影响很大,在气温高、 3、湿度小、风速大的情况下,叶面蒸腾和棵间蒸发都会加大,小麦耗水量自然也增多。 反之,则减少。 深耕、合理施肥和适当密植以及及时中耕管理等良好的农业技术措施,均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抑制棵间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 (一)灌水技术良好的灌水技术,必须使灌溉田块受水均匀,不产生地面流失、深层渗漏及土壤结构破坏等情况,从而达到合理而经济用水的目的。 小麦灌水方法主要有畦灌、沟灌和喷灌。 畦灌是中国北方麦区主要灌溉方法。 畦灌法是在平整土地基础上,修筑土埂,将麦田分隔成若干个长方形或方形小畦。 灌水时,引水入畦,水在田面上以连续水层沿畦田坡度方向移动,湿润土层。 一般畦面坡度以 为适 4、宜。 畦田规格主要取决于水源、土壤性质、地面坡度等。 土壤透水性强、地面坡度小、土地不够平整时,畦长宜短。 反之,则可稍长。 渠灌区水量较大,畦长以3070 米,畦宽 24 米为宜;井灌区水量较小,一般畦长 2030 米,。 畦埂高度一般 2530 厘米,底宽 3035 厘米。 为了使灌水均匀,还应控制入畦流量(即流入畦内的水量,一般以每秒若干升表示),也可用单宽流量(即每米畦宽所通过的流量)取适宜的流量,才可以做到地表不冲刷,畦面首尾受水均匀,根系活动层内土壤湿度相近。 单宽流量过大时,水在畦内流动过快,容易发生上冲下淤,畦首受水不足,畦尾渗水量偏大,灌水不均的现象;流量过小,会出现畦首渗水深,畦尾渗水浅 6、细管作用向两侧浸润,这种方法不仅比畦灌省水,而且可减少表土板结。 沟灌须在每块田的四周开挖输水沟,灌水沟与输水沟垂直,输水沟稍深于灌水沟,便于排水,灌水深度以保持在沟深的 2/3 或 3/4 为宜。 喷灌即喷洒灌溉,它是借助一套专门设备(如动力、水泵、输水管路和喷头等),将水喷到空癸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落在田间如同降雨对小麦进行灌溉,其主要优点是:省水。 喷灌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灌水比较均匀,一般较地面灌溉可节约水量 3050%,不仅节约了灌溉用水,且可扩大灌溉面积;喷洒水点小,很少破坏土壤结构。 不必修埂打畦,可以减少渠道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地形不太平整的地区或坡地丘陵山区 7、或水源不足地区,更能发挥其优越性。 喷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易受风力影响,一般在 34 级以上大风时,灌溉均匀度降低;二是空气湿度过低时,水滴未落到地面之前,在空中的蒸发损失较大;三是只表土湿润,深层土壤湿润不够,影响小麦根系深扎,难以抗御严重干旱;四是在高产田后期喷灌时,容易造成倒伏。 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 喷灌有固定、半固定和移动三种形式。 固定式喷灌设备投资高,但操作方便,灌溉效率高;半固定式是动力、水泵相干管固定,喷头和支管可以移动,设备投资比固定式少;移动式喷灌机,设备简单,使用灵活,投资少,但管理的劳动强度较大。 (二)西南地区小麦灌溉与抗旱栽培西南地区小麦生育期间正值冬干春 8、旱,多数地区降雨甚少,一般仅 100200 毫米,且大多分布于后期,所以合理灌溉和抗旱栽培是一项重要措施。 期以来,国内外多以土壤水分含量为指标,但由于土质、气候、品种的不同,并不能完全反映小麦体内的水分状况。 在生产实践中,常常根据小麦生育时期进行灌溉,如出苗水、分蘖水、拔节水、孕穗水、开花灌浆水等。 不同生育时期和一定的产量因素有关,如果土壤干旱,特别是体内水分未达到生理指标,就应当及时予以灌溉。 灌水量是计划用水、合理灌溉的重要内容之一。 决定每亩灌水定额,可用下式计算:灌水量(立方米/亩)667X(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士壤含水量)土壤容重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例如,灌前测知土壤含水量为 17%,田间最 10、如氯化钠浸种(刘瑞生,1979)、喷施抗蒸腾剂(申来水,1989),施用土壤吸水剂等,对小麦都有一定抗旱增产作用。 (三)小麦的湿害及其防止湿害是土壤水分过剩,造成空气不足而引起小麦生育障碍的现象,这是西南地区稻茬麦田生产中的严重问题。 系呼吸作用减退。 但水田(稻)与旱地作物(麦)根部供氧状况不同,前者通过茎叶供氧,故缺氧并不妨碍根部呼吸,而小麦由土壤直接供氧,所以影响呼吸。 根部呼吸作用受阻,引致植株体形态、生理以及细胞机能的变化。 随着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根部组织坏死或木质化,妨碍养分吸收,地上部生长也受到抑制。 这是冬季湿害的机制。 春季地温上升以后,土壤微生物开始活动,小麦根量增加,根系呼吸作用旺盛 11、,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形成有毒物质,使根系发生坏死、木质化或根腐,植株生活力减退,严重时凋萎枯死,所以湿害的影响更为严重。 小麦湿害的敏感期,指在一生中短期逆境使产量锐减的时期。 我国农民经验“尺麦怕寸水”,提出为节间伸长至灌浆成熟,这些结果均嫌广泛笼统。 研究指出,敏感期相当于个体发育过程的孕穗期,即始于拔节后 15 日,终于抽穗期。 从产量因素看出,孕穗期土壤过湿引起大量小花、小穗败育,使粒数下降最大,不仅造成“库”的减小,粒重也随之降低,表明“源”也受到了限制。 根系发达,茎叶供氧较多,根粗、秆矮,有利于由茎叶供氧,早熟可避免后期梅雨的危害等。 在栽培技术上,则应针对麦田湿害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 12、。 根本的措施是改良土壤质地,、降低地下水位,搞好农田排水系统,在此基础上实行深沟高厢,使厢沟、腰彻(主沟),围沟配套,既能排除地面水、潜层水,又能降低地下水位。 关于厢面宽度,应因地制宜,过窄费时费工,土地利用率不高,过宽则排水不良,不能达到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的目的。 如前所述,近年来西南各地试验推广的少耕、免耕和半旱式栽培,对于战胜湿害,保证适时播种和培育壮苗,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配合增施肥料,改进田间管理,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 二、小麦营养与施肥(一)小麦的矿质元素及其作用小麦干物质中,碳、氢、氧占 90%以上,氮和灰分元素(磷、钾,钙、镁、硫、铁及微量元素)不足 5%。 从土壤含量和增产作用 13、来看,氮、磷、钾最为显著,所以称为肥料三要素。 氮是细胞原生质,叶绿素等的组成成分,充足的氮素可以促进根、茎、叶的生长,增加叶面积和有机物的积累。 在幼穗雌雄蕊分化时施氮,可以减少不孕小花而增加粒数。 当然,氮肥过多也会引致茎叶徒长,抗逆力减弱,发生倒伏,或病虫危害、贪青晚熟等。 磷是细胞核的重要成分,并参与细胞的合成反应和糖、氮的正常代谢。 小麦对磷反应敏感,缺磷会抑制根系发育,分蘖减少叶色暗绿发紫,成熟延迟,最后使粒重下降,品质不良。 钾能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对氮和磷的吸收,提高体内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使茎秆坚韧抗倒。 保证钾肥供应,还能提高叶水势、叶片持水力,显著地增强抗海量专业种植技术就是农业致富的一 15、,成熟期停止吸收,但在三要素之间,不同生育期也有一定差异。 氮素在苗期含量最高,反应敏感;而单位面积日吸收量则有拔节至孕穗、开花至成熟两个高峰。 磷素的含量比较平稳,并从返青以后日吸收量稳步增长,直至成熟。 钾在拔节时,含量已达最高,以后则迅速降低,而日吸收量以孕穗、并花期最多,后期需钾较少。 据不同生态地区、土壤条件品种类型和栽培水平下的分析结果,平均每生产 100 千克小麦籽粒,大致上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 克、克、克,在每公顷 4500 千克左右的产量水平时三者比例约为 3:1:3,而当产量提高到每公顷 7500 千克左右的水平时,则接近于 见,随着产量的提高,对磷、钾的吸收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然而,如果施肥量超过品种生产潜力,也会引起倒伏,所以二者的关系实际上呈抛物线关系。 不同器官又是在一定的生育时期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不同生育期的生长中心不同,施肥只是对当时代谢旺盛、生长势较强的部位作用最大。 例如,苗期施肥可以壮苗,增加分蘖;幼穗分化期施肥可以使穗大粒多;拔节期施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