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味菇及温室大棚栽培(下)内容摘要:
1、) 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器接入菌种,每瓶菌种可接 3040 袋(瓶)。 接种后及时把菌袋移入干燥、阴凉、避光条件的室内养菌。 菌袋培育期初秋常会出现高温气候,因此要及时观察袋温、堆温、室温的变化,做好疏袋散热,遮阳避光,防止高温为害菌丝体。 发菌培养室温度控制不超 26,空间相对湿度 70%以下,防止地面潮湿。 菌丝生长缓慢,加之袋口捆扎紧密,袋内缺氧时出现前端菌丝短而齐,呈绒毛状,严重时出现黄色抑菌线,停止延伸。 这时应将袋口扎绳松动或在距离菌丝前沿 2 厘米处打孔通气。 待菌丝走满袋后,再扎紧袋口。 培养 3540 天,菌丝走到袋(瓶)底后,再继续进行后熟培养 3035 天。 当菌丝由稀疏转为浓白 2、,形成粗壮的菌丝体,料面出现白色粒状,并分泌浅黄色的色素时,即达到生理成熟。 整个发菌培养的时间,在适宜环境下需要 6570 天。 放于架床上,转入出菇管理。 (1)增氧。 菌袋上架后应解开袋口,瓶栽的去掉覆盖物,使氧气透进菌丝体。 栽培房棚加强通风,更新空气,并喷雾空间,使相对湿度达 85%。 (2)搔菌。 打开瓶口或袋口的封盖物,用抄种耙或搔菌机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丝,形成中部略高的馒头状。 使原基从料面中间残存的菌种块上长出,并长出成丛的菇蕾,促使幼菇长成菌柄肥大、紧实、菌盖完整、肉厚的优质菇。 搔菌后在料面注入清水,23 小时后把水倒出。 这是一种干湿刺激诱成原基形成的一项技术措施。 通过搔菌后菌丝由纯白色转 3、至灰色,先在料面出现一层薄瓦灰色或土灰色短绒,这一色变称为转色,在适宜条件下历时 34 天。 (3)催蕾。 当出现原基时,空间相对湿度要求 85%,可在瓶袋口覆盖的报纸上喷水保持潮湿,同时降温到 1315,并以 810的温差刺激;同时给 150勒克斯光线照射。 经过 1015 天的管理,料面即可出现针头状灰褐色菇蕾。 (4)育菇。 菇蕾出现后及时揭去覆盖的报纸,温度控制在 15左右。 并向地面和空间喷雾化水,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喷水。 室内湿度保持在 90%左右。 早、中、晚各通风 1 次,保持空气新鲜。 光照度 500 勒克斯,每天保持 10 小时光照菇质最佳。 经 1015 天管理,当菌盖直径长至 23 厘米,菌膜破裂时即可采收。 整个生产周期为 4 个月左右。 生物转化率 100%。 专利查询。蟹味菇及温室大棚栽培(下)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小蘑菇撑起致富的蓝天
2、几十万平方尺,连福建客商在南陵承包的蘑菇大棚也自行放弃,刚刚开始的蘑菇产业即将夭折。 为稳定蘑菇生产,该县县委、政府一方面鼓励能人继续种植蘑菇,一方面想方设法帮助菇农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市场销路。 2001 年原东塘乡村民朱国清种植了四个大棚,当年就获利 8 万多元,并帮助菇农向外销售蘑菇 150 吨。 在政府的鼓励下,朱国清投资几万元兴办了一座盐水蘑菇加工厂,避免了周边菇农烂菇的损失。
新稻17号特征特性与栽培要点
2、晾干不粘手时即可播种。 每盘播种 110115 克干种(机插秧盘),出苗后见绿通风炼苗,防止高温秧苗徒长,发生立枯病。 月上、中旬插秧,株行距 281012 厘米为宜,每667 平方米 2 万穴左右,每穴插 56 株,做到不丢穴,不缺苗。 67 平方米施二铵 20 千克、钾肥 58 千克、硅肥 10 千克。 缓苗后和分蘖始期 667 平方米分别施尿素 5 千克和 10 千克,分蘖盛期 667
小麦专家胡承霖提醒 小麦扬花初期抓紧防治赤霉病
2、虫危害。 近期雨水偏多,是小麦被赤霉病侵入的有利时机。 胡教授赴部分小麦主产区调查发现,沿淮、江淮中北部赤霉病将中等发生,江淮南部、沿江赤霉病将偏重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约 500 万亩。 他提醒农民朋友,必须在开花初期,也就是麦田中有 10%扬花株时,每亩用 80%多菌灵可湿粉有效成分 80 克,或 40%多菌灵悬浮剂有效成分 60 克,对水防治。 使用机动喷雾器防治,每亩药液量不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