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味菇及温室大棚栽培(下)内容摘要:

1、) 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器接入菌种,每瓶菌种可接 3040 袋(瓶)。 接种后及时把菌袋移入干燥、阴凉、避光条件的室内养菌。 菌袋培育期初秋常会出现高温气候,因此要及时观察袋温、堆温、室温的变化,做好疏袋散热,遮阳避光,防止高温为害菌丝体。 发菌培养室温度控制不超 26,空间相对湿度 70%以下,防止地面潮湿。 菌丝生长缓慢,加之袋口捆扎紧密,袋内缺氧时出现前端菌丝短而齐,呈绒毛状,严重时出现黄色抑菌线,停止延伸。 这时应将袋口扎绳松动或在距离菌丝前沿 2 厘米处打孔通气。 待菌丝走满袋后,再扎紧袋口。 培养 3540 天,菌丝走到袋(瓶)底后,再继续进行后熟培养 3035 天。 当菌丝由稀疏转为浓白 2、,形成粗壮的菌丝体,料面出现白色粒状,并分泌浅黄色的色素时,即达到生理成熟。 整个发菌培养的时间,在适宜环境下需要 6570 天。 放于架床上,转入出菇管理。 (1)增氧。 菌袋上架后应解开袋口,瓶栽的去掉覆盖物,使氧气透进菌丝体。 栽培房棚加强通风,更新空气,并喷雾空间,使相对湿度达 85%。 (2)搔菌。 打开瓶口或袋口的封盖物,用抄种耙或搔菌机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丝,形成中部略高的馒头状。 使原基从料面中间残存的菌种块上长出,并长出成丛的菇蕾,促使幼菇长成菌柄肥大、紧实、菌盖完整、肉厚的优质菇。 搔菌后在料面注入清水,23 小时后把水倒出。 这是一种干湿刺激诱成原基形成的一项技术措施。 通过搔菌后菌丝由纯白色转 3、至灰色,先在料面出现一层薄瓦灰色或土灰色短绒,这一色变称为转色,在适宜条件下历时 34 天。 (3)催蕾。 当出现原基时,空间相对湿度要求 85%,可在瓶袋口覆盖的报纸上喷水保持潮湿,同时降温到 1315,并以 810的温差刺激;同时给 150勒克斯光线照射。 经过 1015 天的管理,料面即可出现针头状灰褐色菇蕾。 (4)育菇。 菇蕾出现后及时揭去覆盖的报纸,温度控制在 15左右。 并向地面和空间喷雾化水,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喷水。 室内湿度保持在 90%左右。 早、中、晚各通风 1 次,保持空气新鲜。 光照度 500 勒克斯,每天保持 10 小时光照菇质最佳。 经 1015 天管理,当菌盖直径长至 23 厘米,菌膜破裂时即可采收。 整个生产周期为 4 个月左右。 生物转化率 100%。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