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478套内容摘要:

C. 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 宾 . 之士 宾: 归顺 D. 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 过 . 过: 经过 答案: D (过:拜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及光武即位,乃 之 . 琅邪劳山 不知将军宽 之 . 至此也 B.后诏书征萌,托 以 . 老耄 汝殁 以 . 六月二日 C.少孤, 为 . 宗人所养 吾属今 为 . 之虏矣。 D.及光武引见,党伏 而 . 不谒 人非生 而 . 知之者,孰能无惑。 答案: C ( C 项“为”都是表被动, A 项:动词,到 /代词,我; B 项:介词,用 /介词,在; D项,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承接。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 . . . 的一项是( ) ( 3分) A.隐逸之风,可溯及远古,唐尧、周武王成全了隐士的隐逸志节,历代选择隐逸的人很多,但是他们隐逸的动机不尽相同。 B.逢萌、周党最初选择隐居避世,是因为他们都不满王莽篡权;而井丹避世隐居则是因为他本性清高,不愿意与王侯贵戚结交。 C.光武帝即位以后曾多次征召逢萌、周党,他们没有因为时局改变而积极入仕,而是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聘用,坚持独善其身,光武帝对此很不满。 D.周党品德高尚,得到人们的景仰。 王莽篡位期间,社会动荡 ,常有匪盗屠城的血案发生,可对广武城却能网开一面,居然过城而不入。 答案: C (周党是直接向光武帝陈述自己的志向而不是委婉拒绝,同时面对光武帝的多次征召并不是每次都委婉拒绝,光武帝对此并非不满,而是理解。 )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 3分) 译文:他回来后,带领家属迁往海滨,在辽东客居。 【关键词:将,浮海,客于辽东(状语后置)。 】 (2) 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 ( 3分) 译文:于是骗说五王 ,求用千 万钱 ,相约能把井丹请来 ,而另外使人在半路抢劫他。 【关键词:诡说,致丹,别,要劫。 】 (3) 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 ( 4分) 译文:朝廷征召我的原因 ,认为我对政事有益处 ,(我)连方向都不知道 ,怎能救时呢 ? 【关键词:所以,有益于政(状语后置),方面,济。 】 三、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 13分) ,然后回答问题。 ( 7分) 喜李翰 ① 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②。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 羁束,沙鸥独不猜。 【注释】 ① 李翰 :散文家。 官至左补阙、翰林学士。 ② 吴台 :谓苏州,苏州有姑苏台。 ( 1) 赏析本诗 颔 联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 3分) 答:表现了诗人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 ( 3分。 每点 1分,答出 3点即可) ( 2)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概括。 ( 4分) 答:友人李翰的形象特点是:①四海泛舟,浪迹天涯;②万里来访,重视友情;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④了无心计,物我相融。 ( 3分。 每点 1分,答出 3点即可)。 ( 6分) ( 1)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_ ___ __, 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 2)鹤汀凫渚, _ __ _ __;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 ( 3) _ ___ 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4)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 _ __ _ __,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 5)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 6) 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 答案:( 1)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穷岛屿之萦回( 3)斜阳草树( 4)仰观宇宙之大( 5)只是当时已惘然( 6)水随天去秋无际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10分。 其中选择题 6分,每小题 3分;,简答题 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16题。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 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 “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 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 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 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 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