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叶斑病内容摘要:

状又称条纹叶枯病。 分布在我国各燕麦产区。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灰绿色,大小 12.2(后渐变为浅褐色至红褐色,边缘紫色。 病斑四周有一圈较宽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继续扩展达72524(系不规则形条斑。 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从叶尖向下干枯。 在我国南方燕麦区,该病常与锈病混合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 病原 燕麦德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子囊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 14 根,单生或丛生,具 38 个隔膜,大小 652106512(m);分生孢子圆柱状,两端圆,浅黄褐色,具 39 个横隔膜,脐明显内凹,大小651301520(m)。 子囊座烧瓶状,埋生在表皮下,外壁常附生分生孢子梗。 子囊棍棒状,大小 2504003545(m),内含 28 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卵圆形,具 36 个横隔膜,14 个纵隔膜,浅黄褐色,大小45701525(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云南、贵州一带病菌以袍子囊、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上或病种子上越冬。 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从幼嫩组织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土温低、湿度高,苗期易发病,生长期天气潮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防治 1 次或 2 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