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棚层架袋栽黑木耳技术(下)内容摘要:

1、)荫棚搭建黑木耳出耳的较佳温度在 1525。 我省春季气候变化比较剧烈,高温时常出现,严重影响黑木耳的生长。 另外,我省春季气候比较干燥,栽培环境空气相对湿度难以控制,也影响黑木耳的生长。 对此,我们采用荫棚作为黑木耳的出耳场所,通过覆盖物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较好地解决了黑木耳出耳时的控温和保湿问题。 栽培场地应选在地势平坦、通风、向阳、干燥近水源而又卫生的地方。 采用层架式小荫棚,可便于控制环境条件。 荫棚一般长 7米、宽 ,也可根据具体环境搭建。 整个棚架由竹木搭成,两端山墙也可用砖泥砌成。 山墙顶部呈弧形或人字形,顶高 ,两端高 间各留一扇宽 6080 厘米、高 的门。 荫棚内正对门留宽约 80 厘米的 2、人行道,人行道两侧设床架。 床架宽 80 厘米,共 56 层,层高 2025 厘米。 每层用 4 根竹竿纵放作搁板,供放菌袋用,每层可横放 2 排菌袋。 层架每隔 1用立柱和横梁支撑。 这样大小的荫棚及床架可放置菌袋 2000 个左右。 棚顶覆盖草苫和塑料薄膜,也可覆盖遮阳网。 出耳管理荫棚消毒:菌袋进棚前,荫棚要用生石灰和气雾消毒盒消毒。 先密闭荫棚,在地面上撒石灰粉,然后每立方米用 10 克气雾消毒盒熏蒸。 菌袋开穴:菌袋一般 3 月上旬进棚上架。 如果菌袋上架晚,虽然出耳快,但产量较低。 菌袋进棚后,用 高锰酸钾或克霉灵 300500 倍液擦洗袋面后,用锋利的消毒刀片在菌袋四周开“V”形出耳穴,每袋开 4 3、排穴,每排开 4 穴。 穴口宽和长均为 1米、深 1 厘米。 菌袋开穴后上架,袋间距 6 厘米。 催耳:菌袋开穴后进行催耳。 向地面喷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温度控制在 1525,不能超过 28;适当增加光照;加强通风,白天覆盖塑料薄膜,晚上揭膜通风,提供充足的氧气。 按照述方法管理 715天,黑木耳耳基即可在穴口大量形成。 生长期管理合理控制温、湿度:温度控制在 1824,不可高于 30。 耳基长到 米或耳基封住穴口之前主要靠空气中的湿度供应水分,此阶段应每天向地面、空间、棚体上喷雾 12 次,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85%,保持耳片湿润不积水即可。 耳基封住穴口之后,去掉塑 4、料薄膜,用微喷设施或喷雾器每天向地面、空间、棚体、菌袋上喷雾 34 次,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90%。 喷水时不宜直接向菌袋出耳处大量喷射,以防水分过大造成烂耳。 喷水在早晚进行,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 黑木耳生长过程中要创造干湿交替的环境,一般正常喷水 5 天,然后停水,揭开草苫,将黑木耳全部晒干,然后盖上草苫,喷水让黑木耳湿透,进行正常管理。 如此干湿交替的环境十分有利于黑木耳的生长。 加强通风:通风要与喷水、温度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温度高时早晚通风,温度低时中午通风,阴雨天气一直保持通风,刮风、干燥天气微通风。 适当增加光照,保持适宜的光照,光线不能过弱,这样耳片黑,肉厚,质量好。 若光线过弱,则耳片色淡、肉薄,质量较差。 采收当耳片充分舒展、边缘变薄,耳基开始收缩,子实体腹凹面略见白色孢子粉时立即采收。 采收前 12 天停止喷水,加强通风,让黑木耳在袋上稍干后再采收。 在我省的气候条件下,如果管理得当,可以出两潮耳。 头潮耳采收后,清除残余耳根,覆盖草苫养菌 7 天左右,然后参照第一潮耳的管理方法管理。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